6月20日,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联合召开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会,授予54名文艺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德艺双馨”是对所有优秀艺术家成功之路的科学概括,也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这已经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
掌声一次次响起。这54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有些是家喻户晓的演艺界明星,有些则是默默无闻却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专家,但他们有着相同的特质: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功底,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人格魅力,在文艺界以及社会上都有良好的口碑。
为人民歌与舞、为人民鼓与呼,“离老百姓近一点”,是每一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自觉。杂技家刘全利说:“一名真正的艺术家,除了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更要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演出。”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从艺40多年,尽管获得了诸多奖项,但他始终将“把欢乐送到基层老百姓中去”当成一贯践行的准则。多年来,他和孪生哥哥一起深入到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走进农村、军营、矿区、社区,赶赴灾区前线和生产第一线,慰问演出的足迹几乎遍及祖国的每个角落。在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等单位举办的各种慰问演出和“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中,处处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生活是灵感的源泉,人民是创作的原动力,“扎根生活”是每一位德艺双馨工作者的信念。正如作曲家戚建波所说:“艺术创作离开了生活,注定会是空的。生活里最平凡最朴素最醇厚的亲情让我终生难忘,也成为我创作的源泉,让我的灵感和感动一起涌动。我坚信,扎根生活、用心地采撷生活,才能在作品中渗透出炽热的感情、迸发出勇气和力量,才能真正打动人、感召人,才能真正回应广大老百姓的期盼。”正是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创作思路,才使他的《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好运来》等作品,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荣誉面前,54位获表彰者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把这个称号看做是党和人民的褒奖。激动之余,他们谈论更多的是如何对得起这个称号,如何把取得的成绩保持下去,如何把个人的追求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摄影家蔡征的话道出了获奖者的共识:“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获奖只是一个助推器,是我前进路途中的动力。我们不会沉醉在今天的掌声中,这只能是我们出征的号角,鞭策和激励我们加倍努力,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成就。”
(本报记者 李 韵 本报通讯员 蒋 湘 本报北京6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