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词曲作者
□ 徐家良 苏 敏 ︵北京︶
上月31日晚,央视隆重播出“唱响中国”颁奖音乐会。36首作品的六七十位词曲作者轮番登台领奖,着实风光了一把。然而,此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所具有的引领作用。
这些年,随着媒体容量的扩大,对词曲作家的宣传介绍比过去多得多了。但笔者感到,不论荧屏前、电波中、舞台上,还是存在着重表演、轻创作(或者说歌星歌手亮、原创作家淡)的倾向。比如一台电视晚会,演唱者上来就唱,主持人连词曲作者的姓名都不提。有时候,屏幕下方倒是打出了词曲作者的字幕,但都是一闪而过,观众还没看清就没了。电台更是如此,至少一二十年以来,播放音乐多是只提演唱演奏,根本就不提词曲作者姓甚名谁。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比如《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已经唱了47年,但大家只记住了是才旦卓玛演唱的,还有几人能记得曲作家朱践耳、词作者姚筱舟?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街上卖的那些光盘“更胜一筹”。主角都是大小歌星,词曲作家只是陪衬。好的,内页印有歌词及作者姓名;差的,我只打扮歌星,管你孰词孰曲。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问题不小。主要是对词曲作家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贡献,缺乏足够的尊重。对电台电视台来说,是广播理念先进不先进的问题;对光盘出版企业来说,是眼中有没有人和文化的问题。话说得更大一点,是一个民族文化品位高不高的问题。同时,上述一些做法也不能满足听众观众、文化消费者的需要。
作词作曲与演唱演奏是什么关系?从法律角度说,词作曲作具有著作权,演唱演奏具有邻接权,邻接权以著作权为前提而存在。从发展关系看,词作曲作是源,演唱演奏是流,没有一首好的作品,哪个巧妇能为无米之炊?有人说,词曲作家与歌唱家是天然联盟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此意笼统说不错,但在若干情况下也不一定经得起斟酌,比如这次“唱响中国”活动,没有演唱者领唱示唱,群众也可以逐步唱起来;没有伴奏,群众也可以来个无伴奏,唯有这作词作曲缺了不行。可以说,人们喜爱歌唱家,但更离不开词曲作家。歌唱家解决的是锦上添花的问题,词曲作家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
鉴于此,全社会都应重视创作,进一步树立起尊重词曲作家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贡献的风尚。
不论电台电视台,还是任何演出,演唱使用作品前,都宜规范报出某某词、某某曲、某某演唱等信息。能确认词、曲、唱当前所在单位的,还宜报出他们的当前所在单位。有些情况下,演唱者也可以先报作者,然后演唱。这有什么好处?一是尊重了词曲作者,二是表达了演唱者的恭谢,三是满足了群众需要。电视上那些词曲作者的字幕,驻留一两分钟甚至歌曲全程也不为过。如果有哪一天,群众像熟悉彭丽媛、宋祖英一样,熟悉了印青、刘青、李昕、陈涛等,那对词曲作家的尊重也就到位了。
光盘上,词曲作家也不能只是陪衬。“唱响中国”下一步将出的成套光盘,能不能率先突出印上词曲作家肖像、简历和主要作品名录?如此,词曲作家就能偕歌唱家、歌手,一同走进千城万乡、千家万户。今后,建议出版所有光盘,在主推演唱者的同时,都以像样的规格、详实的资料,说明和介绍词曲作者。此举,作者满意,群众满意,企业也能抬升自己的形象,搞好了说不定还是卖点呢。
注:本文中提到的4位词曲作家,都有作品入选“唱响中国”36首,具体是:1.印青,总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走向复兴》入选。2.刘青,总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祖国万岁》入选。3.李昕,入选曲作数量最多,3首。4.陈涛,入选词作数量最多,3首。
(作者均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