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领域,“新人”主要是指具有时代色彩的新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出现,既是社会与文艺思潮的产物,也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引导着一个时代的风潮。
“新人”既可以指某一类青年,也可以指代某一阶层,如知识分子、农民、解放军等。在这些“新人”身上,凝聚着时代风云与社会的风向,也集中了一个时代最核心的精神命题,通过对不同时代“新人”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社会思潮的发展与变化。探寻中国当代文学90年来的“新人”形象,可以发现他们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走向。
“五四”新文化时期,伴随着启蒙主义思潮的兴起,涌现出来的“新人”追求个性解放与爱情自由,他们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反抗既定的社会秩序,追求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出路,这在巴金的《家》中得到了最为深刻的表达。
觉新、觉民、觉慧三位青年反抗封建家族,追求爱情、自由与科学,道出了一代青年的心声。而觉新与觉慧更成为了当时青年的典型,觉新徘徊于旧秩序与新知识之间,内心充满煎熬与挣扎,但他终究没有冲破旧伦理的制约,只能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觉慧则勇敢地反抗旧家庭与旧秩序,追求个人与社会的新生,大胆地走出了新的道路,他的选择也激励了一代青年,鼓励他们投身到社会的变革之中。
这个时期的“新人”大多是青年学生,也有知识分子,如叶圣陶《倪焕之》中的倪焕之,郁达夫笔下的知识分子等,可以说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一个时代的期许与希望。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面临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左翼思潮开始在文艺界占据主流,文学作品中的“新人”形象仍以青年与知识分子为主,如柔石《二月》中的萧涧秋,丁玲《一九三〇春上海(之一、之二)》中的青年,蒋光慈小说中的革命者等。在这些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青年思想的转变,以及他们从书斋走向社会、探询中国出路的过程,杨沫的《青春之歌》虽然出版于1958年,但书中描述的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过程,也代表了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解放区文学中,另一种“新人”形象开始浮现出来,那就是农民中的先进分子,以及基层共产党员的形象。这既是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在文学上的表现,也是文艺思潮变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鲁迅等作家的笔下,农民第一次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时代关注的对象。在启蒙主义的视野里,农民是愚昧保守的,作家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但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里,“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团结起来参与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
《白毛女》中的大春,赵树理笔下的“小字辈”,《高干大》中的高干大,都是新的农民形象,他们不再甘于忍受命运的重压,开始以自身的力量影响历史,从而在进入历史的过程中获得了主体性。
这一趋势在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的文学中,得到了更为突出的表现。在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浩然的《艳阳天》等作品都塑造了全新的农民形象。他们是“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刘雨生、萧长春是其中的典型,他们大公无私,团结村民克服种种困难,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先进农民同时也是基层共产党员。如果说在《倪焕之》、《二月》等作品中,知识分子试图深入农村,以教育的方式启发民智,那么在《创业史》等小说中,“知识分子—农民”的结构被转变为“共产党员—农民”结构,共产党员取代了原先知识分子的位置。与知识分子不同,他们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对农村的情况较为熟悉,但同时他们又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将新的文化带到了农村,所以他们较之知识分子对农村具有更大的影响。
新时期文学“新人”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具有开拓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如《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新星》中的李向南、《沉重的翅膀》中的郑子云等。他们肩负着改革的重任,锐意进取,在复杂的环境中开拓出了新的局面。这些主人公都是较高级别的干部,小说中不仅描写他们事业上的奋斗,同时也涉及到了他们的感情生活等更多侧面,让读者看到了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共产党员。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人”形象中也有青年知识分子,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等,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勇于批评,充满了理想主义,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里的小林则是另一种“新人”,他们在生活中处处不如意,为一块豆腐而奔波,为老婆的调动、为水费而奔波,同时期的“新写实小说”描述了很多这样的主人公,他们置身于平庸的现实秩序中,无法反抗,只能逐渐适应,这显示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青年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失落。也就是这个时候,在“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品中,有些作品塑造了一批新的乡村干部形象,面对乡村的凋敝与重重困难,他们四处奔波,劳碌,奋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新世纪以来,在“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的农民、打工者与下岗工人,这些新的人物形象不仅带出了社会问题,同时也探索着改变的途径,如曹征路《问苍茫》中的打工者唐源、柳叶叶便代表了新一代打工者的觉醒,他们以维权的方式维护打工者的利益,展示了一种改变的可能性;在“主旋律小说”中,反腐小说提供了一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如《抉择》中的李高成等,这些作品既显示了复杂的社会现实,也显示了共产党人面对现实的决心与信心。
“新人”蕴含着新的美学,也显示了不同时代的核心精神。从上述梳理中可以看出,“新人”形象大多是青年,在他们身上既凝聚着新的社会潮流,也彰显出了新的审美风向。青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希望,通过对一个时代的青年的关注,可以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新世纪的青年应该一如既往地开拓自己的未来,用双手去创造中国的美好前景;文学作品也要继续书写他们的奋斗经过与心路历程,给他们以精神支持和信心激励。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