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台有一档《大舞台》节目,历经30年而始终受观众欢迎,经得起荧屏检验;尤其是近几年的改版,更是好戏连台,一片赞声。那么,其秘诀在哪儿呢?最近全国戏曲专家云集上海,探讨个中规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年轻化。用完整的话表达,就是“用年轻方式传播古老艺术”。
比起全国很多“历史名城”,上海算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也是一个既时尚又国际化的城市,照理说,这样的城市特质,与古老与传统的戏曲似乎并不匹配。可是为什么这些古典行业中的翘楚人物都反倒更愿意选择上海呢?对此,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表示,时代不同了,当今的时代如果要想继续更好地传承古典,“就是应该让时尚来托举古典,让古典来优化时尚,这一点,上海做得最好了”。魏明伦还以书法和戏曲(古称翰墨和粉墨)为例说,现在的翰墨是“墨多翰少”,很多书法家写不出一首旧体诗;而粉墨则正好相反,处于“有墨无粉”,有着厚重的积淀,但是没有“粉丝”——当然戏迷还是有的,可是和黄金时代不能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需要运用电视传媒这个年轻的技术来托举古老的戏剧,以此赢得更多的观众。
电视和戏曲结缘,并不是“简单实录”就能赢得观众的,其间需要太多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比如,它需要和其他艺术样式(比如杂技、舞蹈、曲艺)混搭、嫁接、杂糅,还要运用角色反串、雅俗并举、名角和票友同台、大腕和草根共舞等层出不穷的创意,丰富和优化表现方式,同时还不能损伤古典艺术,只能加分不能减分。正如有人所言,戏曲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园地当中非常美的一朵花,你不希望它生存得更好、走得更远吗?但是要想让花传播得更远,要让它的将来更繁荣茂盛,你就必须借助蝴蝶的力量来传播花粉,这个蝴蝶就是我们年轻的新媒体。
年轻的团队、年轻的眼睛、年轻的技术、年轻的构思,加上一颗敬畏传统之心,才有了一系列的成果和影响力。既然这种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所做的“年轻化”努力,能够结出累累硕果,那么,面对其他文化遗产,我们是否也能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用好我们的文化遗存呢?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只有活体保存,才能真正延续其生命。而活体保存,有待“年轻化”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