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0日 星期一

    记忆坐标:上海 嘉兴 南昌 井冈山 瑞金 遵义 延安 西柏坡

    这里,开天辟地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20日   06 版)
    修缮一新的“一大”会址纪念馆,在绿树高楼的环抱中独有一份静谧。颜维琦 摄
    上海“一大”旧址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开始寻找中共“一大”会址。几经辗转,已经成了“恒昌福面坊”的兴业路76号,从历史的尘埃中浮现。 资料图片

        雨时大时绵,打落在天井里黑青色的地砖上。这是梅雨时节一个寻常的上海早晨。

        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的石库门小楼迎来了它崭新的一天。记者掀开雨幕踏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与不同乡音、不同肤色的人们一起,寻访一段非凡历史的起点。

        90年前,这条地处法租界的僻静小马路,蔓草丛生,只有几处稀疏的菜园子。7月23日,寂静的空气中弥漫着湿热和躁动,13个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人从各地辗转而来,走进这栋不起眼的石库门民居,在楼下厅堂里围着一张长餐桌坐定。纵横激辩,促膝长论——红色风暴自此席卷而起。这次会议连同这栋小楼一同载入史册,并被赋予“开天辟地”的意义。

        “那是一个写满青春和理想的年代。”韩震和柳家富是上海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课余时间担任“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当过地铁志愿者、科技馆志愿者、世博志愿者的他们,把这个职责看得无比光荣:“每讲一次都振奋不已,理想,信念,不懈的追求,对于今天的我们格外珍贵。”

        如今,望志路已成过往。这条昔日以法国工程师命名的小马路,1943年正式更名为兴业路。兴业,似乎蕴含着家业国业之更新。

        今年27岁的林晶晖,已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了8年。每天他都在这条马路上往复。在他的感觉里,“一大”会址的静谧和比邻的“新天地”的繁华,相映成趣。

        1999年,上海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之一的“新天地”工程开工,保留了石库门的外观,却改变了内部原先的居住功能,成为集时尚、文化、娱乐于一身的城市新地标。这里的原居民也从狭窄的石库门搬出来,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

        一条小马路,同样的青红砖墙,一边是宏大历史的庄严起点,一边是浓重的商业文化聚集地,这样的对比是否过于跳跃?

        曾有外国记者问“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你有没有觉得‘一大’会址被时尚包围了?”

        倪兴祥答:“我们是被改革开放的成果簇拥着。”

        的确,这条小马路,不再属于租界,它和世界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联系在一起。

        而上海,又何尝不是以全新的面貌连接着世界!“十一五”时期,上海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2010年达到1.7万亿元左右;以外高桥和洋山港为主的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居世界第三;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框架初步形成……这座年轻而又历史厚重的城市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无限魅力。

        “来这里看一看,想一想,今天的我们,该怎么做?”一位观众参观“一大”会址后的留言意味深长。

        走在兴业路的林荫道上,抚摸着乌漆大门、斑驳树皮,身边是络绎不绝的游客,我们真切地感到,90年前的理想火种,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而下,依然游走,鲜活而生动。

        无数人来到这里,完成人生历程中的重大仪式,入党、入团、入队等宣誓活动,抑或只为完成一次近乎神圣的探望。今年以来,“一大”会址纪念馆就已迎来24万多人次的观众。

        沿着这条小马路,一群青年学生在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的倡导下,开始了“寻找平凡中的不平凡,发现平淡中的真感动,收藏生命里的一瞬间”的实践探知活动。活动的策划者王磊说:“一个青年学生、一名普通群众,之所以心存对党的信赖与敬仰,往往就是缘于一个平凡的优秀群体给予我们的真实感知,就在于一种无声的力量。”

        不远处的华山路上,上海戏剧学院大剧院里,大型舞蹈诗《红》正在演出,71位年轻人用充满力量的舞姿诠释着“长夜难明赤县天”的低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豪情浪漫——“党的成立,是点燃重生希望的一抹红色。”《红》的策划和编剧、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说。

        舞姿流动。55年前,“一大”代表董必武重访会址旧地,留下的八个遒劲大字浮现眼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如今,一条小马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的道路。(本报特派记者 颜维琦 本报记者 曹继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