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7日 星期五

    “正规军下蛋”和一位老人的执著

    ——怀念烟台大学原名誉校长张承先

    作者:姚新喜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7日 15版)

        2011年1月26日,教育部原党组书记、烟台大学名誉校长张承先仙逝,但他与烟台大学长达27年的不解之缘并没有随之终结,反而随着烟大师生的怀念而越发绵长、深厚。塔钟和缓,芳草青青,校园里的每一条道路都记得这位老人的脚步,正是他的执著与付出,才使烟台大学从一出生就是“正规军下的蛋”,而不是“游击队升级版”。

        27年前的1984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张承先,受命担任烟台大学名誉校长,主持烟台大学的创建,缘分从此开始。

        教育部1984年5月5日批准筹建烟台大学。7月1日,张承先主持隆重奠基仪式,拉开烟大建设帷幕。9月13日,教育部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发文要求支援烟台大学建设。11月10日,同意烟台大学正式成立招生的文件下达。从山东省政府呈送建立烟台大学报告到下文招生,全程232天。

        232天中,张承先已是耄耋之年,马不停蹄往来奔波于济南、烟台、北京之间,推动一个个办学重要事项的落实,办学定位、领导体制、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分配制度……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为烟大创办发展打下基本认识与制度基础,让这所新创办的大学不是“游击队升级”,而是“正规军下蛋”,这一次地方综合性大学创办的实践,不仅成就了烟台大学,也留下高校建设宝贵的经验,时至今日仍不乏重要价值。

        如何把烟台大学办成一所高水平大学,是一支“正规军”而不是“游击队”?教育部组织的北大、清华支援,是烟台大学高起点成长进步的根本途径。1990年两校直接援建结束,张承先总结说:“实践证明:采取依托老校实行母鸡下蛋的办法,以老带新,为新校的发展闯出了新路子,是成功的。”

        通过服务地方开发建设的实践,从而带动一所新建地方大学的发展,引导它走上高水平大学发展之路,成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的不竭源泉。这正是张老值得称道的深谋远虑。

        特色是张老强调的学校“生命力”,质量是张老坚持的学校“生命线”。1999年扩招,张承先尖锐地指出:“学生不顶用就没有竞争力。质量是生命线,无论如何要保证质量。”他谆谆告诫说:“办学一定要注意质量,不能搞虚肿。措施跟上了,质量上要爬高峰,这比较艰苦,应付就会影响质量。我关心烟大的,是爬高峰的问题。要求应当高。”

        大学是育人场所,党处于大学领导地位,学风党风建设是张承先对烟台大学建设指导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85年开学典礼上,他讲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学风党风建设,“烟台大学创办开始就要建立一个好的校风。这对烟台大学健康成长,培养合乎时代精神的新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关系极大。”

        “立一个好的校风,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好的党风。共产党员必须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广大教师,要在建立新校风中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直到90岁高龄,他还说:“(学校办学)方向正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2010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视察烟台大学,她说:“烟台大学1984年建校,20多年,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理念很好。”她还说:“烟台大学产学研用结合得很好,希望以后做得更好。”

        27年,一所大学从新生到成为有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与开创伊始的高起点不无关系。而这之中,张承先的努力值得烟大人铭记。斯人已去,风范长存,精神永驻。(作者单位:烟台大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