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7日 星期五

    穿警服的流动人口党支书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7日 10版)

        黑龙江人吴彦坤在大连去世,因为没有户口证明,尸体停了5天,没法火化。

        ——快找陈伟强啊!

        老乡的一句话让死者家属顿开茅塞。

        陈伟强跑了两天,为吴彦坤办妥了所有手续,入土为安。

        火化当天,吴彦坤亲属泣不成声,感谢陈伟强,感谢党组织。

        陈伟强是辽宁边防总队龙王庙派出所一名警官,同时也是兴民村流动人口党支部书记。

        流动党员有了固定的“家”

        说起流动人口党支部,陈伟强说,这得从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说起。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纷纷进驻大连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陈伟强在兴民村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在与流动人口接触当中,他发现有好多党员由于长期漂泊在外,既没法过组织生活,也得不到组织关怀。

        “为啥不把他们组织起来,一方面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凝聚力,另一方面又能协助外来人员解决就业、就医、维权以及子女入学等难题。”陈伟强的想法得到了友谊街道办事处党委的支持,经过特批,兴民村流动人口党支部正式挂牌成立,经选举,陈伟强成了首位党支部书记。

        “以前,我们就像离群的孤雁,这次终于有了‘家’。”每月一次生活会、一次党课,让长期流动在外的党员有了强烈的归属感。许多不愿亮出身份的党员重新回到了组织怀抱。

        外来务工人员有了“主心骨”

        流动人口党支部成立后,一是加强自身建设,二是着力解决农民工关心的问题。大到劳动争议协商、讨要工资、子女入学,小到一张劳动合同、一张返乡车票,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只要是流动人口关心的,支部都会全心全意帮助解决。

        2010年,外来务工人员张宝平因企业拒绝提前发工资,没钱让妻子产后入院检查,未满月的女儿也无法按时接种疫苗。经陈伟强协调,社区医院答应免费为大人孩子体检,就诊买药费用减半。

        辖区一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没能按时发工资,劳资双方矛盾陡然升级。陈伟强立即赶到现场,经过多方协调,工人如愿领到了200多万元工资。

        为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陈伟强以党支部名义在派出所开设了“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发放大厅”,协调用工单位和工人代表,主持工资发放。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工资发放大厅”,陈伟强共为外来务工人员讨回工资700余万元。

        当地居民态度有了“180度转变”

        以往,流动人口感觉当地居民歧视他们,本地居民又觉得外来人口影响当地治安。为了融洽双方关系、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党支部以党员为骨干,以流动人口为班底,组建社区巡逻队、保安防控队、邻里守望队,实现了对动态环境下村内治安的有效控制,辖区发案率逐年下降。

        流动人口党支部副书记齐坤原是本溪五中教师,退休后随子女来到兴民社区,热心帮助居民做事,成立流动人口党支部之后,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假日学校,既丰富学生们的假期生活,也解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兴民村的百姓对外来人口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双方和睦相处,共建家园,获得了“国家级文明村”的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喻国英 毕玉才 通讯员 孙模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