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日发表通讯《孩子,送你们到希望彼岸》,让我们认识了壮族乡村教师石兰松。循着他的嘉言懿行,我们渐渐走进当代中国乡村教师的美丽心灵。以发表此文为开端,光明日报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拉开序幕。
石兰松的美,在于坚持。26个年头,两公里湖面,往返近4万次,撑坏8艘小船。这数字背后,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恒心!凡事贵在坚持,也难在坚持。一个人要抵挡住浮华世界的纷扰喧闹,需要淡泊名利,需要心无旁骛,需要耐得住寂寞。石兰松几十年如一日,风雨不改,不止不息,他的人生只为一件事:坚守大龙湖畔、石山库区,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经年历月,始终若初,他的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恰好印证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石兰松的美,在于大爱。“老师”、“船夫”、“保姆”……每个称谓都诠释着他对学生娃朴素真切的爱。他说自己“最对不起的是家人”。他深爱着家人,但是,作为教学点唯一的老师,他面对的都是留守儿童,他得把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放在这些孩子身上,因此,他选择的是一种舍己利他的“大爱”,这样的爱,表现在他见到孩子时眼神里自然流露出的温情,表现在“哪里都可以是课堂,哪里都可以教书”的独特教学理念,表现在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恪守。
石兰松的美,在于信念。“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26年来,这朴素的话语,早已内化成一种坚定的信念,在他的心底生了根、发了芽、长了叶。“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面对个人前程与山村未来的抉择,他决然选择了后者。他的日子过得清贫,却又多次放弃走出大山改变生活的机会,把心血和才具全心全意倾注在孩子身上,把希望播种在深情的土地上。他的心里充满了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这样的热爱与忠诚,是一种信仰,于灵魂深处生发出动人的美。
中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这就决定了在中国,乡村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可以说,乡村教师,是乡村的灵魂,它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对农村孩子都能接受现代文明的教化必不可少。
我们礼赞石兰松,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美丽乡村教师,以默默无闻的坚守,以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忠诚赤胆,构筑起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石,也擎起了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我们礼赞石兰松,是因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人既志存高远,又立足平凡,竭尽己能,为共和国的辉煌明天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