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6日 星期四

    自主创新卫碧海

    ——我军海洋水声环境工程专家笪良龙二三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6日 01版)

        人物简介:笪良龙,我军海洋水声环境工程专家、海军潜艇学院教授,全军优秀共产党员。由他开创的海洋环境军事应用学科和研制开发的潜艇水声环境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使我国海洋水声环境研究与应用跻身国际先进行列。2010年,他因在海洋水声环境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

        “最好的撒手锏”

        入伍之初,笪良龙就梦想做一个骑鲸蹈海的潜艇指挥官。

        有人笑他异想天开。“一个人连想都不敢想,还能干成事?”敢想敢干的笪良龙果然了得,以全军统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潜艇学院。

        “搞科学研究,最讲究独辟蹊径。创新是最好的撒手锏。”笪良龙说。他的很多课题都是“想”出来的。

        10多年前,一些发达国家把水声环境技术应用于海战场,并把“环境效应技术”列为未来海上作战关键技术;而当时的中国,这还是一片空白。“时不我待,必须让中国潜艇人用上自己的‘水下沙盘’!”没有实验室,笪良龙就“借鸡下蛋”——他报名参加国家“九五”某重点研究项目实地考察,穿梭于我国水声界和海洋界的众多知名科学家之间,穿梭于从未见过的众多先进仪器设备之间,寻找一切机会请教,一刻不停地观察、记录。3个月后,笪良龙作为军方代表向项目组提交一份学术报告。正是这份报告,确立了潜艇学院水下作战环境研究在军内外的地位。

        几年后,笪良龙完成适合于各种海洋环境的传播和探测模型10个,做成产品装备部队,中国潜艇人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水下沙盘”。

        “你能不能拼命”

        “你能不能拼命?”这是笪良龙招收研究生时必问的一个问题。

        “什么叫拼命,就是人家睡8个小时,你睡4个小时,人家谈情说爱,你在实验室加班。”在笪良龙看来,搞科研没有股拼命的劲儿不行。

        笪良龙所从事的水声环境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是决胜海战场的关键。这是一个更为艰深的领域,要逐一攻克涉及海洋声学、信息工程技术、装备技术和潜艇战术等六大系统难题。最初几年,课题毫无进展,几百万启动资金就像投入一个“无底洞”,连“泡”都没冒一个。压力,如大山般向笪良龙砸来。

        笪良龙没有退缩。他以生命之极限,没日没夜地拼搏在实验室,推导公式、测算数据,直到患上脑炎,被强行送医。

        满脑子都是实验的笪良龙在医院只住了3天就坚持出院。医生对笪良龙说:“你不要命了?”笪良龙说:“不拼命不行啊。你不拼命,就永远抢占不到前沿!”经过10年不懈奋斗,笪良龙攻克一系列难题,成功建立中国第一个水声环境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国内率先提出海洋中尺度现象对潜艇战与反潜战影响的思想,并形成一系列作战原则,推动了国内军事海洋学研究。

        “我不趟‘雷’就是失职”

        自从选择了作战水声研究这个方向,笪良龙就始终站在“领跑者”的位置。

        某重大项目涉及模拟舰艇编队声呐系统。当时,大家都倾向于传统的半实物仿真,认为这样风险小。笪良龙提出采用全数字仿真。反对者众,劝他别冒这么大风险。

        “搞科研,总得有人冒险。我是党员,我不趟‘雷’,就是失职,就是临阵脱逃!”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全数字仿真,不仅节约了经费、空间、资源,还大大节省了时间。而时间,对尽快赢得未来战争是太宝贵了。2009年,笪良龙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如今,笪良龙的科研团队已发展成为海军水下作战环境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青年专家为主体的国家级人才方阵。2010年该中心获第三届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2011年荣立集体二等功。

        本报通讯员 曹金平 陈德潮 刘 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