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6日 星期四

    中国3D,卡在哪?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6日 06版)
    上海电视节参展厂商搭建的3D摄像机展示区。
    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今年以来,3D电影铺天盖地——继《加勒比海盗4》乘惊涛骇浪起航,“梦工厂”又携《功夫熊猫2》可爱回归,无论是已下映的《青蜂侠》、《雷神》,还是即将上映的《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7》(下)、《蓝精灵》等,3D几乎成为所有大制作商业片的“标配”。仅今年全球预计将有40多部3D电影上映,世界各国已开通3D电视卫星频道约20个。

        但热闹归热闹,在上海三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嵘看来,3D的春天远没有到来。数据显示,今年3D版对于票房的贡献比例下降了不少,由《阿凡达》点燃的巨大热情似乎正在消退。“并不是观众审美疲劳了。”高嵘认为,这暴露出3D产业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比如产业链尚不完善、创意匮乏、题材受限等等,而内容奇缺无疑已成为制约3D产业长足发展的最大瓶颈,对于中国的3D产业尤其如此。

        3D 买得起电视,看不到节目

        6月9日,第17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正如火如荼进行,来自海内外的3D业内人士会聚一堂,探讨3D产业的未来。上海交电家电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韩建华抛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单就上海地区而言,目前3D电视机的保有量为6万台,每月3D电视机的销量都超过1万台,并且平均售价日趋合理。

        终端市场的热度,折射出中国3D产业发展的迅猛势头。与此同时,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优质的3D影视节目太少,电视台也没有3D节目频道,普通观众将3D电视机抱回家后,只能反复看《阿凡达》。这一局面不尽快打破,对于终端销售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不是好消息。”韩建华对此表示忧虑。

        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新渠道合作总监安然也表示,中国的3D影视路途漫漫。国产3D电影票房惨淡,就电视节目而言,也普遍存在量少质差的问题——内容杂乱,缺乏体系,画面、字幕、动画和焦距等效果少有精良之作。与此同时,内容制作、播出渠道、投资盈利等环节各自为战,难以产生整合效应。

        在上海市数字内容促进中心3D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黄宏看来,中国的3D电影发展较为滞后,但3D电视基本“和世界同步发展”。现在的状况是,中国本土有不少专心于3D节目的制作公司,实拍水准甚至不逊于日本、韩国、美国等3D产业比较成熟的国家,但这些节目如何卖出去,卖给谁,很多时候制作公司也是摸不着头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3D内容的生产。

        为了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去年底,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了3D内容的产业机构——上海市数字内容促进中心3D专业委员会,一方面加快3D产业人才培养,一方面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各方的对接。而海内外3D内容的频繁交流和版权购买,也将成为解决3D内容缺失的一条重要途径。

        3D 讲好中国自己的3D故事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排队看3D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进场馆排队3小时以上的展馆大多采用了3D技术。人们对于3D的期盼和热情,让高嵘和他的同事兴奋不已。

        高嵘告诉记者,中国本土的3D技术已经在上海世博会小试牛刀,香港的几家公司和他所在的三砥文化承担了部分影片的制作工作。三砥公司还派出团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拍摄《3D看世博》,在沪上荧屏掀起不小的波澜;兔年春节期间,作为技术支持,参与制作了东方卫视的“海派春晚”,短短几分钟的3D节目,令当晚收视率显著提升;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推出的《3D看车展》也吸引了无数眼球。

        长期致力于3D产业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刘秀梅介绍,3D技术是利用人的双眼的视角差来形成立体感,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其之所以成为影视界的宠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给观众带来奇观性,而奇观性的编织离不开创意。“3D节目的创作,不能停留在以往的形式,在内容和拍摄手法上都必须适应3D技术的效果,体现出新的创意。”刘秀梅说。

        黄宏也指出,3D和2D在内容上有相当区别,不能一味赶3D的潮流,有些灯光、演员化妆等不适于3D展现的,要仔细甄别筛选。在他看来,中国的3D一定要努力讲好中国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比如杂技、园林、旅游、演出、体育赛事等,都是很好的3D影视题材。而中国电影在充实3D内容上也在积极努力。首部与国外合作的3D动画片《大闹天宫》将于明年春节期间上映,《龙门飞甲》、《人鱼帝国》等多部电影也即将推出3D版。

        韩建华表示,今年下半年上海交家电商业行业协会将联合各大3D电视机品牌抱团出击,主动向制作公司“要内容”,与此同时对于购买3D电视机的消费者和制作公司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

        3D 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

        3D技术的发展已有多年。早在上世纪50年代,好莱坞就拍摄出了3D电影长片。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已经诞生了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是中国3D电影的发祥地。但多数人的感觉是,3D仿佛一夜之间来到眼前。

        3D为何沉寂了这么久?《阿凡达》后期制作商宽泰(Quantel)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乐永升提醒注意,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尚未成熟。而技术的进步和运用能否让观众满意,延续观众的热情,值得产业链各方考虑。

        《3D看世博》就让沪上的电视观众大呼“让我欢喜让我忧”。在惊叹3D电视节目新奇感受的同时,对3D效果不明显、画质不清晰等问题也提出了疑问。黄宏分析,这是由于采用的是红蓝眼镜的入门级3D设备,加上节目输出的画质损失,造成最终呈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技术的更新,优质的3D画面将真正来到观众面前。

        “从早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每个环节都需精确。比如两个摄影机的拍摄间距、拍摄颜色等,稍有瑕疵,都会产生视觉疲劳。”乐永升说,“3D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确保健康观看,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

        高嵘透露,目前上海本土的3D电视制作已经积累了超过100个小时的内容,北京、天津、湖南、四川、广西等地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据悉,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3D电视频道即将在上海诞生。最快在本月,上海的电视观众就将有机会“尝鲜”,在家里感受3D时代的优越与便利。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