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6日 星期四

    还原英模本色 书写恢弘时代

    ——电视剧《永远的忠诚》专家座谈会发言摘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6日 11版)

        编者按  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刚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落幕,平均收视率2.6,单集最高收视率达到3.39,收视份额为9.98——这意味着全国大约有10%的人在看这部剧,都在追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沈浩,都被沈浩的崇高精神所净化和振奋……沈浩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人生的乐章,用真诚和汗水塑造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用无私和奉献树立了优秀基层干部的光辉榜样。如何把沈浩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感人至深的典型,用艺术的形式刻画出来,搬上电视荧屏,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向建党90周年献礼?应该怎样去实现主旋律电视剧的良好传播效果,既有正确的思想导向,又让观众喜闻乐见?在本报与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安徽广播电视台合办的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一一剖析了《永远的忠诚》所作的成功探索。

        让主旋律深深打动观众

        安徽广播电视台台长 张苏洲

        今年是建党90周年,90年的风雨历程,神州大地上涌现出千千万万的普通的共产党员,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之举,但是他们默默奉献,成为矗立在群众心中的丰碑。沈浩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代表。这些普通党员值得我们电视工作者去表现,我们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物,一个事件,而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宗旨,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发展经济,服务人民,共建和谐社会。拍摄这部电视剧,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完成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交给的一项光荣政治任务,也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向建党90周年的献礼。

        正是基于此,安徽广播电视台制作了这部《永远的忠诚》电视剧,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沈浩所代表的新时期的优秀党员干部是如何实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创造辉煌的。我们更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了解到,像沈浩这样的人,他们更有爱,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庭,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勇于担当的社会脊梁。

        从创作之日起,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主旋律的电视剧,怎么样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深深打动观众?我们重点抓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抓剧本的创作,“剧本”是一剧之本,我们找石零老师做编剧。一开始创作时,就让编剧、导演几次到小岗,前前后后几个月的时间,深入生活,跟农民同吃同住,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小岗、了解沈浩、了解农民。剧本出来以后,反复地打磨,剧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能反映矛盾的冲突,又挖掘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能够体现情节的跌宕起伏。

        第二个重点抓的就是导演。剧本出来后,导演怎么样体现编剧创作的思想,体现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请张绍林老师当导演,他几次到小岗,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导演构思,回来后都充满激情,表示要把这部片子拍成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

        第三就是挑选演员。我们安徽台选演员“不选贵的,只选对的”,不一定非要找明星大腕,一定要找适合人物角色的。最后选到张国强,他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真正地把沈浩的性格、气质、精神世界全部刻画出来,塑造了一个党的优秀基层干部,既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又像普通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不仅爱党的事业,也爱家庭、爱孩子、爱农民,把一个生动、鲜活、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永远的忠诚》这部电视剧最大的亮点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正是因为这样的艺术追求,这部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可圈可点,有些艺术形象填补了同类电视剧的空白,这部电视剧没有把沈浩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概念化形象,而是深入生活,不回避矛盾,让沈浩这个艺术形象在复杂的现实和矛盾中一点一点释放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一层一层地展现他对人民深厚的情感和炙热的情怀。这部电视剧呈现出丰满的结构、紧凑的节奏和内在的情感张力,以深厚的内涵实现了对英模人物和农村题材电视剧新的突破。

        今年广电总局向全国推荐的纪念建党9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中,安徽广播电视台有四部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开天辟地》、《大洪流》和《梨花似雪》。这些年来,安徽广播电视台的电视剧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做到了“三个坚持”:坚持反映时代精神的价值追求,坚持彰显民族精神的文化定位,坚持服务现代观众的传播理念。通过“三个坚持”,创造了体现社会生活深度与广度的典型形象,增强了电视剧的创作活力,提升了电视剧的内在品质和审美价值,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优秀作品的三条经验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 李京盛

        《永远的忠诚》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认可,不仅为建党90周年电视剧创作贡献出优秀的作品,同时也给我们农村题材电视剧、英模题材电视剧、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这部电视剧在创作精神和创作态度上严肃、认真。虽然是献礼剧,是为建党90周年命题而作,可谓是“应景而生”的作品,但是它不浮躁、不浮浅、不是简单完成任务,而是严肃认真地创作,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打造精品。让编剧导演亲自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故事的发生地——小岗村去生活,这在电视剧创作中是一种久违的创作方式。事实证明,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是一部优秀作品诞生的前提,这部作品又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个成功,是这部作品成功尊重了生活规律和艺术规律。生活规律是真实;艺术规律是典型。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从生活出发,深入生活,尊重生活的规律,所以它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就是生活的本质,尽管生活中还存在着不足,甚至还有些负面的东西,在有些作品中不敢碰触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艺术的规律就是典型,沈浩本身就是一个典型,是优秀共产党人的典型,是英模的典型,再把这种典型回到生活的真实和艺术创作中,尊重两个规律,从而提升了电视剧创作的品质。

        第三点成功,就是组织策划和领导的成功。电视剧创作充满着个人的创造,是编剧个人的精神劳动成果,是导演艺术才华的体现,但是在这样题材的创作上,应该有组织的策划之功、把握全局之功、组织调度之功,这样才能把这部作品所要追求的社会反响和现实意义成功实现。近年来,一些非常有影响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一些题材厚重、思想内涵比较深刻的大题材作品,尤其需要组织、协调、策划的功力。所以,各级广电部门和宣传文化部门,在文化建设上抓住一个非常有开掘深度的题材,认真地组织创作力量,精心策划、把握全局,激发优秀作品诞生,这是优秀电视剧能够成功的一条经验,也对今后电视剧的创作有所启示。

        电视剧不应回避现实矛盾

        《文艺报》原总编辑 范咏戈

        《永远的忠诚》最大的亮点就是现实主义精神和文化批评的精神。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吹响中国改革开放号角的地方。1978年18条汉子摁下了手印,决定“分田到户”,一夜之间小岗村成为全国闻名的村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金牌和旗帜。但是,20多年过去了,小岗村人均收入2000多元,只是停留在基本温饱的水平,没有致富,甚至有的家庭仍处在贫困线上。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大包干的起源村、改革开放的带头人仍然处于贫困线上?《永远的忠诚》难能可贵的以历史的纬度深刻地解读、解剖了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用正确的历史观分析了小岗村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这是大胆的创新。

        《永远的忠诚》不回避矛盾,反映了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尖锐的冲突和较量。以沈浩、老三爷的正义力量,不向小岗村的非人文力量屈服,尽管沈浩采取了“不争论”的措施,认为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矛盾,通过“发展”来弥合分歧,也最终用“发展”才能使人摆脱愚昧,使人向善。这是沈浩面对矛盾的一种解决办法,这是作品在沈浩身上所表现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此外,于三爷三次出来支持公道,告诉小岗村村民,“共产党关照我们、厚待我们、替我们做事,小岗村要知道报恩、感恩,小岗村人不能总伸手向上要”,喊出了所有观众的心声。

        小岗村人当年分田到户,是第一次新的向旧的告别;沈浩到小岗村的6年时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是小岗村第二次新的向旧的告别。告别的是什么?是贫困,是小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新的是什么呢?是农村、农民要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是到2020年农民的平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沈浩在小岗村干的12件事情,使全村盈利6个亿,基本上达到这个发展目标。所以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是艺术家坚持了作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纬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小岗村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基层干部的最大政绩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王伟国

        凤阳小岗一夜越过了“温饱线”,但是20年没有跨过“富裕坎”。《永远的忠诚》正是以小岗村发展的悲怆、悲凉和悲壮为背景,从头到尾、自始至终是把展示沈浩精神,展示沈浩追求崇高、践行崇高的6年的生命历程作为一个叙事的主线。

        沈浩最大的特点是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无私无畏地为老百姓干好事、干实事,使小岗村的发展走上了20年没有走上的快车道,他成为了村民离不开的沈书记。“能够让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一个党组织书记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基层干部取得的最大政绩。

        这部电视剧,最能够震撼人的思想,最能够感染人心灵的是什么?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乡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走进小岗农民的心里,而且让大家感动,怀念不已。

        沈浩背着村民向电管所写了保证,用自己的钱补交了电费,让小岗村又有了光明;他开通小岗村到合肥的长途车,把小岗引进了外面的世界;把一个大型的农业科技园引进小岗村……沈浩在小岗村6年中,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坚持把小岗村当做自己的另一个家来爱,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6年里面他对于家庭的付出很少很少,他把对母亲的孝心,对妻子、女儿的爱都深深地埋藏在心里,而把更多的爱留给了“离不开”的小岗村村民——沈浩是一个真正的对人民负责的基层干部,他在小岗村的成长、奋斗史,为广大机关干部展示出一条到基层锻炼、成长的人生道路。

        让英模题材电视剧好看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李准

        英模题材的影视剧难拍,现实英模题材和生活同步的这种题材又尤其难拍。为什么难?一是怎么写矛盾,敢不敢写矛盾;二是如何真实地揭示英模人物的内心,包括他们内心的一些痛苦和忧患。《永远的忠诚》作为这类题材的新探索,带给观众的不仅是感动,还有震撼。

        首先,抓住了对现有的“忠诚”的视角,真实地揭示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平凡中的伟大。共产党员是先进组织的一分子,但同时他又是个人,马克思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永远的忠诚》紧紧抓住了忠诚于党的宗旨这样一个核心情节,非常真实地揭示出沈浩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作为孝子、作为好丈夫、作为好爸爸和做一个党的好干部的内在的一致性,作为一个人民公仆的内在的一致性。

        第二,这部片子告诉观众,任何真正的信仰都是内在的需求,都是由内心的信念、向往和动力来维持的,而绝不可能是外加和强迫的,任何的需求都是关于人的永生的思考。生命的自尊、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是每一个人都是与生俱来的内在需求。

        沈浩在小岗村六年的每一步,遇到的挫折越大、跨过的困难越大,他就越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他不仅提升了自己,而且他造福了人民,他改变了这个世界。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是最高的理想所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沈浩这个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在小岗村实践,不仅成为当代的文化自觉,而且集中体现了当代真正共产党人的一种内在生命需求,也是一种真正的生命觉醒。他只有在不断地解决难题,不断给老百姓办实事中,不断感到自己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够无怨无悔,才能够彻底地融入到群众中。实际上小岗村第二次摁手印把他留下,以及第三次摁手印,就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这些细节让观众看了非常打动人心。

        第三,这部片子把英模人物放到了人性与信仰的拷问中加以塑造。这部片子最大胆的就是写矛盾,有很多片子就“只写事不写人”,《永远的忠诚》非常大胆地面对了现实矛盾,沈浩本质上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这与他献身小岗村是有矛盾的,他的妻子一直问他,“你到底还要不要这个家”;还有与“村霸”贾治国的矛盾,一个近似于黑社会小头目,公然提出“岗人治岗”、“小岗村缺的不是人,是钱;只要有钱,什么都能干”,让沈浩赶紧走人……这个片子敢于面对矛盾,很好地揭示了沈浩是用爱心来处理这些事,用宽容来处理这些矛盾,源于他对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宗旨的永远忠诚。

        发挥电视剧的教育功能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孟繁树

        《永远的忠诚》是一部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动的电视剧。电视剧有审美、教育、批判三大功能,现在有人追求的娱乐功能,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终极目标。在《永远的忠诚》中,我感觉到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教育功能。通过一部好的电视剧,把沈浩的事迹推荐给全国一亿多观众,让如此多的人受到教育和感染,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过去我们常看到一些负面东西,感到心里很压抑、很沉重。如果多有几部像《永远的忠诚》这样的电视剧,就能把我们那些负面的心理给挽救回来一些,使人振奋,让人看到希望。《永远的忠诚》能吸引观众看,就是沈浩本身能教育人、感染人。沈浩没有往高处走,他向农村去,但是他的思想境界却从社会最低的层面攀上了社会最高的境界,这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心理变化过程。

        焦裕禄、孔繁森曾让我们深受教育,现在又有了一个鲜活的沈浩。由此,我感觉电视剧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发展,是因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建立在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之上的,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思想和巨大的感染力。所以,应该从《永远的忠诚》这部电视剧中好好地思考,真正爱护这种艺术形式,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模范人物的鲜活塑造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曾庆瑞

        《永远的忠诚》写出了沈浩的人格魅力,它是一个普通人的剧,用沈浩的话来说,他这个官是没有品的官,来自中国农村最基层,但是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情感,是一个大气的人——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就是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这个电视剧的题材比较特殊,是真人真事,是一个英模人物题材电视剧,要突破这类题材的创作,就要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去认识英模人物。为什么要确定写沈浩?他不同于过去的红军,或者其他革命历史时期的人物,现在处于科学发展的时代,整个剧所有的矛盾设置、人物塑造都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为了能使沈浩在银屏上“鲜活起来”,《永远的忠诚》有一种对既往的历史和当下现实双重尊重的创作态度,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把英模题材电视剧搞成一个表扬稿,缺少感染力和张力。全剧用三条线索、三重矛盾,把沈浩的高大形象立体地推出来了:一是沈浩成长的政治线索,他由一个经验不足“村官”,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智慧的村官。二是要伏下身子为老百姓办事。沈浩帮村民修路、建房,开通了小岗村到合肥的长途车,最后还引进项目,让村民看到了他和前几任“村官”不一样的地方。三是他在面对母亲、妻子、女儿的“情感愧疚”时,也有矛盾和烦恼。

        沈浩的形象不光是共产党员应该怎么做,有时好心未必能够办成事,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还要有受委屈的准备,这也是当下想干点事的共产党员面临的一个现状,所以沈浩这个荧屏形象,不同于以往共产党员的形象,既离得我们很近,同时又是我们要努力去追求的一个共产党员的目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