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小学坐落在河北省三河市的最东南,距市区至少30公里,在三河绝对属于边远地区。远离城市、生活不便利,曾经让这里很难留下年轻老师。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学校为我们这些年轻的双职工提供了周转房,我们周一到周五可以住在学校里,周末的时候再回老家。”李连凤老师说。
李老师居住的周转房位于校内,是一套使用面积大约7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有厨房、卫生间,房子的装修整洁大方。“我们住在这儿水费、煤气费、暖气费全都是免费的,电费呢,学校每个月给提供免费的几十个字,也完全够用。以前还经常回老家,现在住在学校里条件又好,又方便,我们俩已经两个月没回老家了。”李老师说。
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流动量大,优质的教师资源短缺一直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留住年轻教师,三河市在10余所学校兴建了高标准的教师周转房,让那些立志扎根农村的有志青年安心工作,
除此之外,三河还实施了农村教师工资的统一管理。2002年以前,三河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是由镇区财政负责发放,延期现象时有发生。2002年初,三河开始实施农村教师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并设立“教师工资专户”,确保了所有教师工资按时、足额、统一发放。
同时,三河在2008年还设立了农村教师享受边远津贴补助。这个补贴在这里被俗称为“公里补助制”,即三河市根据学校与城区的距离差别,给予教师每人每月200—8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
李连凤老师介绍,他们夫妇每个月的“边补”合起来就有1000元,再加上其他收入,小两口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7000多元。
据了解,目前在三河享受津贴补助的学校已达49所,占三河学校总数的半数以上。
除了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三河市开始为农村学校招聘优质的高校毕业生,被聘的学生要求“原始学历为本科二批以上”,而且三河市要求这些聘来的大学生在农村“至少待3年”。几年来,已有近2000名优秀人才成为三河教育战线上的生力军。
本报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