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
国际观察家普遍注意到,中国的改革路径与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路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刚开始也是从经济领域开始,但在未取得显著成效的时候,就全面推进政治领域的改革。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没有注意到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往往都是操之过急,几乎没有转圜的余地。
与苏东国家相比,中国的改革路径是:先从经济领域搞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逐步推进,再一步一步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提出了中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即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种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加以实现的方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也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两个阶段性的发展战略目标——“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中国传统式的理想追求与国际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恰当地联系在一起,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获得广泛认可。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是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邓小平指出:“实现这两个阶段的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我们能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也就是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文革”十年的沉痛教训已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到,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一旦丧失,“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正因为如此,邓小平一再强调指出:“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
1989年2月25日,刚就职一个多月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对中国进行了40个小时的工作访问。2月26日,邓小平在和布什会谈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他指出,中国“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在中国不断强调需要稳定的环境时,1989年春夏之交,受国内外政治气候影响,中国出现了政治风波,使改革与发展出现了很大波折,这更凸显出“稳定”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认识到,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三者必须有机统一起来。1998年,在中国共产党纪念启动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指出:“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中国共产党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立场和态度,可不可以说也是社会主义中国不倒的“秘密”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