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4日 星期二

    承先勇为之路 美美与共之园

    ——热烈庆祝中央民族大学60华诞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14日   07 版)
    1941年9月,学校前身——延安民族学院创建
    校党委书记鄂义太为新生发放“爱心大礼包”
    校长陈理为毕业生拨流苏
    各民族团结大家庭

        这是一所富有魅力和特色的中国高等学府——走近她,你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脉动;凝视她,你会生出难以抑止的民族自豪。她的存在真实而生动地告诉人们: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伟大历史格局中,一种“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精神已经完全融入了这所大学的创建和发展进程。

        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及相关科研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人才的摇篮,是创新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基地,也是国家咨询和决策民族问题的思想库。六十年来,她作为一个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各族英才及特色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已形象地化作各民族莘莘学子心中向往的理想圣殿。 

        中央民族大学坐落于首都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古朴典雅,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为国家民委直属,由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是唯一一所拥有56个民族师生并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民族高等教育最高学府。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中央民族大学占有重要地位,肩负特殊使命。她既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和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培养的基地,又是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既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又是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象征;既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泛影响力,又在国家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41年9月创建的延安民族学院。回望建校岁月,穿过历史烟云,难以忘怀诸多先辈名师继往开来、执鞭讲坛的创业身影。

        1951年6月11日,身披新中国诞生的朝霞,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成立。她独树一帜、定向办学,傲然翻开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并由此走上一条肩负特殊使命和任务、与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道路。

        延安民族学院的创办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时,乌兰夫同志任首任院长。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3年11月,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国家建设的需求、党和政府的关爱备至与殷切期望,决定了这所大学的特殊定位和办学起点。学校创建之初,一批来自北大、燕京、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学界名师,众肩担起了这所大学相关学科或专业的设置和教学重任,为她奠定了坚实的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基础。

        感念当年,吴文藻、潘光旦、杨成志、翁独健、费孝通、傅乐焕、林耀华、于道泉、冯家昇、李有义、王静如、闻宥、马学良、李森、吴泽霖、张锡彤、王锺翰、宋蜀华、陈振铎等一代蜚声海内外的学者,以其卓著的学术成就、严谨的治学理念和各具魅力的大师风范,引领各族学子求知进益、修业立德,书写了中央民族大学建校史上辉煌的第一页,并确立了这所大学卓尔不群的学术地位和社会荣誉。

        学校建校之初,中央政府即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部分专业和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同时还选调了一批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到校任教。学校由此形成了高起点的学科和专业优势。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的认识基础、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依据就是中央民族大学早期完成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社会历史和民族语言“三大调查”——学者们提出的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等建议,以及对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调研等,为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央民族大学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她曾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相继整理过中印、中苏、中越边界资料以及南海诸岛资料;学者们关于西沙、南沙的进一步考古发现以及关于西藏历史地位的科学研究等成果,均成为国家有关政治诉求的权威依据。

        中央民族大学所完成的人才培养任务对广大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文化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六十年来,10万多名各族毕业生从这里走向他们的精彩人生;许多少数民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硕士、博士,第一位教授或艺术家都从这个摇篮中诞生;迄今,“民大之子”已遍及全国民族地区各条战线和各级领导岗位,并取得了卓著的业绩。

        中央民族大学的发展历程与党和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历史任务紧密相联,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学校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延安民族学院时期,学校就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输送了许多优秀民族干部。建国初期,学校的专家、学者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其中,关于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初步奠定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认识基础,为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首次论述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所处的社会形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首次全面了解了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并帮助16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学校专家学者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建议,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对策建议,关于西沙南沙考古新发现和关于西藏历史地位等重要科研成果,对中央的宏观决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繁荣进步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在边疆跨界民族与边疆稳定问题、宗教与国家安全问题、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六十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民大人自强不息、接力奉献,已使学校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以民族类学科为特色,学科门类齐全,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干部培训并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迄今,学校已成为全国民族院校中专业设置最多、人才培养层次最高和教学科研设施相对完备的学校。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科研工作骨干,一支支专业素质高、攻关能力强的学术梯队经历了学科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检阅。

        中央民族大学现有29个教学科研单位,55个本科专业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教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包括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精品课程1个、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2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含培育)二级学科3个,国家民委、北京市重点学科13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7个,国家“985工程”基地/平台10个;设有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中央民族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594人,其中本科生11236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111人,少数民族预科生770人。在本科生和预科生中,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基本保持在60%以上。

        毋庸置疑,中央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源自于她在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文学、宗教学、民族经济、民族理论、民族艺术等学科上所拥有的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和资源优势,源自于她那深厚的历史底蕴、博大的人文襟怀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中央民族大学在蓄势待发中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也迎来了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

        凭借数十年的办学积累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央民族大学于“九五”时期昂首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在“十五”期间又依托“211工程”建设的成就成功进入了“985工程”二期建设院校行列。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根本任务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努力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自身发展潜力和建设魄力使她优化了自己的学科结构、突出了特色和优势学科,使她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完善了管理服务体系和改进了各项办学条件,使她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她的新兴应用型学科更主动地适应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需求,使她的传统优势学科更有力地服务于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战略,从而登上了“一览众山、裁剪翠色”的最佳发展平台。

        在“十一五”期间,以中央民族大学为标识的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已成为相关学术领域内的新亮点——她的多个重点学科子项目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有的居于国内同领域前列水平,有的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有的则代表着目前国内外同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通过绘制“十二五”建设蓝图,学校更加明确了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履行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战略服务的伟大历史使命。今日的中央民族大学创造了建校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势头,就像一部满载期望与责任的专列,向着辉煌的远景疾驶。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逐步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和艺术学科协调发展,民族类学科优势突出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其中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公共管理和生态学等专业有较强教学和科学研究实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中央民族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973人,专任教师10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2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现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其中既有王尧、耿世民、戴庆厦、张公瑾、牟钟鉴、胡振华、施正一、刘秉江、马跃、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不断涌现的中青年学界翘楚。

        中央民族大学的科研工作、科研成果在国家科研工作体系和科研成果中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与地位。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央民族大学紧密围绕“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围绕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确定了一批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原创性科研项目,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90年至2010年,学校教师出版学术著作3711部,获得国家和部委级科研项目642项,发表学术论文14998篇,共有287项成果获奖。

        中央民族大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她审时度势,确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方针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并着力于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结构优化调整;

        她注重内涵,制定了旨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设发展方案,并实施着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

        她强调创新,提出了“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基本理念”的发展要求,并积极推进着跨学科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

        在民大校园里,你不仅可以看到各类专业教育与相关科研工作的累累硕果,也能感受到各族师生“和谐共处、真情相与、奋发有为、团结向上”的优良传统;在民大校园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富有特色的多民族文化荟萃,也能体验到“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精神传承;在校园里,你还可以随时看到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度的学者和留学生,并能够与他们自由交流、分享知识和见解。

        作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之窗,中央民族大学也成为有关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是国内民族高等院校中唯一一所“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和唯一一所进入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111工程”的院校。学校现有来自44个国家的843名留学生在校学习,迄今为止已同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日本千叶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等世界上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在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着密切合作。

        近年来,学校基本建设在加速发展,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研究生宿舍楼、本科生宿舍楼、留学生宿舍楼、文科楼和理工楼,为全校各族师生带来了舒适和欢欣,也带来了美好的展望。在向“世界一流民族大学”宏伟目标进军的征程中,中央民族大学以她特有的民族亲和力、学术影响力、成就说服力和社会感召力向世界展示着她独特的风采与价值。

        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4.2万平方米的文科楼和近4万平方米的理工楼是两座现代化、数字化、人文化的教学及办公大楼。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的学校图书馆,是具有较高标准的现代化大型图书馆,拥有各类图书300余万册,有关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的民族博物馆藏有近3万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可供教学、研究和参观。此外,学校至2006年底已完成了数字校园一期工程建设,实现了万兆校园网和网络教学,整合了管理信息系统和实行了校园“一卡通”服务。迄今校园信息点已达2万个,建成多媒体教室192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迈入了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出版社现为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有关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学校刊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国内外发行的全国核心期刊,《中央民族大学校报》是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的主要窗口和校内外新闻信息交流的平台。

        今天,中央民族大学在“学术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的实施中,迈出了更加坚定的步伐。她自豪——这自豪来自她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神圣使命感;她严谨——这严谨出于她对民族高等教育和相关科研重任的高度责任心;她自信——这自信建立在她所拥有的学科优势上;她务实——这务实体现着她在追求自身发展目标中所坚持遵循的科学发展观。

        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中,中央民族大学已经发生和继续发生着奇迹般的改变,但所有改变——无论是一座座校园宏厦平地而起,还是一批批科研硕果竞相呈献,抑或是一位位英杰才俊脱颖而出——于这所大学而言都是一种生而必然、勇于自我超越的嬗变。

        这就是继往开来、彰显特色的“今日民大”。她拥有值得自豪的历史,也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撰文:宫艳 周家平 摄影:汤其燕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