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济南军区某装甲团传出藏族战士边马杜基休假期间勇斗抢劫歹徒、光荣负伤的消息。
一时间,他成了名人。
人们发现,边马杜基可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来自有“最后的香格里拉”之称的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从小在大山深处放羊;参军后,从听不懂汉语,到成长为优秀党员、取得大专文凭;从分不清零线火线,到成长为名扬全军的“金牌教头”——
边马杜基,一只香格里拉飞出的雄鹰。
“我要入党”
边马杜基家乡——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瓦厂镇俄亚乡卡瓦村纳窝组,坐落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人称“最后的香格里拉”。
自打他记事起,阿爸每晚睡觉前,都要在毛主席画像前静静坐上一会儿,高兴了,就给边马杜基讲讲共产党怎样带领他们翻身做主人,解放军怎样把粮油、衣物和救济金送到家中,帮他们渡难关的故事。
“共产党、解放军是好人!”从小,边马杜基就萌生一个念头:走出大山当兵去!
17岁那年,边马杜基在家人陪伴下,步行三天两夜,翻越8座大山,到镇里报名参军。初入军营,边马杜基就遇到“好人”——排长陈浩兵。在边马杜基眼里,陈浩兵比亲人还亲:边马杜基不会写汉字,听不懂汉语,陈浩兵就买来字典,教边马杜基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撇一捺地写;夜晚站岗下大雨,陈浩兵半夜起床为边马杜基送雨衣;边马杜基发高烧,陈浩兵彻夜不眠陪在床边……边马杜基写信给阿爸:“我见到共产党了,陈排长就是;我要做一个他那样的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边马杜基见到了更多的“好人”:营区建设施工,党员突击队分到的是最难挖的地段;排里组织掏厕所,党员班长王鹤第一个跳进粪坑……一天夜晚,边马杜基敲开指导员王英林的房门,双手递上一张写着勾、叉、圆圈符号的小纸条,边说边比划。王英林终于弄明白,这些藏文符号的意思,就是“我要入党”。
从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开始,边马杜基便像所有“好人”一样,急难险重任务冲在第一线,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受嘉奖,第一个被评为优秀团员。
2001年8月21日,边马杜基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入党。从此,他有了更强的使命感:每次回家,边马杜基除了给乡亲们送衣送物外,还有一份“厚礼”——满满一箱党报剪报和书刊。从2003年开始,边马杜基每年都会给乡亲们巡回讲课,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从党的方针路线到民族政策,听众场场爆满。
西藏“3·14”事件发生后,他的家人和乡亲,没有一人参与聚集闹事。
“要做真正的英雄”
“我很幸运,到处都是阳光和温暖!”边马杜基至今记得,当兵之初,连队党支部专门安排五六个党员手把手教他生活常识、军事技能、科学文化。自此,边马杜基推开追逐梦想那扇“窗”。2009年,他顺利通过自学考试,获得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大专文凭。
凭借刻苦学习,边马杜基拥有了一双搏风击雨的翅膀。他运用所学知识探索管理之道,先后改变后进战士12名,所带班6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作为四级军士长,边马杜基的年龄比许多连排干部大。他积极帮助每位新任职干部熟悉管理,与战士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他还是活跃连队文化的“百灵”,吹拉弹唱、各种乐器,他都能“露两手”;即使是一片树叶,他也能吹出婉转优美的曲调。他最爱唱的,是自己即兴创作的《来当兵》——“既然是来当兵,直面风雨越挫越勇;百炼成钢的子弟兵,就要做真正的英雄!”
2000年初,他由二炮手改任坦克射击手。这个专业涉及光学、弹道学、电路学等10多门学科,各种复杂的公式,令人头晕的电路,是横在他面前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
当兵就要当超级战士,习武就要做武状元!边马杜基把上、下两册40余万字的教材死记硬背下来;光学图、电路图太复杂,他就拿着教材与实物一点点地比照。那年,他在实弹考核中,取得4发4中的好成绩。2006年9月,他又在军里组织的考核中,成为“特级射手”和“一级无线电通信手”。
14年来,凭着对党的忠诚,这只“藏族雄鹰”越飞越高——3次刷新全团400米障碍和手榴弹投掷纪录,连续9年保持团5公里武装越野第一名,11次在团以上比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13次受到团以上通报表彰。担任射击教练,6年带出40多名训练尖子和骨干,成为全军响当当的“金牌教头”。
“爱心可以传递”
“我做不了什么大事,总能做几件好事!”当年走出大山,边马杜基就一直惦念着那片养育自己的高原。
当兵第5年,月工资仅600多元的边马杜基,用攒了大半年的2500元钱买了两台12马力的磨面机。当3匹马把大卸八块的磨面机分装运上山村时,乡亲们将他围得水泄不通。从此,小山村结束了人力磨面的历史。
他曾从用于买房的钱中拿出一万元,为同村摔伤腰部的朗江多杰交付急需的手术费。“少了这笔钱,我只是买房子晚一点;但给了他,他就不会残废。这笔账多划算!”
战友们都知道,边马杜基的家境十分困难,一人的工资得养活7口人。父母长年患病,妻子没有工作,小孩嗷嗷待哺,还有生活无依、寄居他家的亲戚。至今,边马杜基欠着银行10万多元房贷。
战友们还知道,如此大方的边马杜基对自己有多么“小气”:每月花费不足百元。
去年夏天,有个战士急性腹泻拉在床上,很多人见状捂着鼻子躲开。只有边马杜基,二话没说,拿着满是秽物的床单到洗漱间清洗。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边马杜基的举动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见连队“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边马杜基为此很有些得意:“一个人能力有限,但爱心可以传递。
(本报记者 喻国英 本报通讯员 梁申虎 张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