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常年战斗在海拔5300米缺氧、高寒恶劣环境下,创下我国西藏高原矿业史上建设奇迹的党员队伍;
一个为保护藏区生态不遗余力的中央企业;
一群与藏区人民血肉相连的共产党人——
缺氧不缺精神
通往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崎岖的山路上,只要你顺着迎风招展的红旗一直走下去,你就能走到中国黄金集团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建设大本营。在蓝天、白云和群山之间,红色条幅上几个烫金大字十分抢眼:5300党支部。
5300,是海拔,更是生命刻度。
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60%,人即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也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这里被称为“山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终年雪不断,四季穿棉袄”的生命临界区。
山下还是艳阳高照,山上却乌云翻滚,转眼间下起冰雹,噼里啪啦砸在狭窄的小铁皮屋上。“别看屋子小,它可是我们建设工人的家,谁累了、饿了、缺氧难受了就来这儿待会儿。”当然,它也是“5300党支部”战天斗地、挑战极限的见证。
甲玛矿区建设初期,需要在山上修建宽达4米的勘探公路。可山上除了坚硬的角岩,就是冻土层,真可谓是修筑一条“天路”。
为保证路在坡度不太陡的情况下尽量达到距离最短,“5300党支部”勘探部工程师陈建设经常一个人踏勘地形,参与放线,在山上攀上跑下。一次踏勘修建平台的线路,陈建设向上爬的时候由于严重缺氧,一下子倒在了乱石堆里。一次修筑钻孔平台,他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11点,竟忘了外面的积雪已经20多公分厚,下山时已分不清哪儿是路,他和同事们只好借着手机微弱的亮光,一步一滑地从山上滑回驻地。
测量是矿山工作的先遣队和探路者,也是矿区最辛苦的工作岗位。“5300党支部”所属的雄鹰测量队由11名平均年龄仅为23岁的年轻人组成。2009年3月,测量队员攀上还是冰峰雪山的牛马塘进行测绘,负责观测的王立国扛着仪器在强烈的日光下来回奔波,两天的时间脸上就被晒掉了一层皮;跑杆的李继华、李章勇等人也被风雪拍打得东倒西歪,大家匍匐在山坡上,一点点地把牛马塘地形图测量出来……
党员应该带头讲奉献
面对那些稚气未脱的年轻人,每一个走近他们的人都会问一句:是什么让你们愿意把青春在这里挥洒?
“我们领导对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师傅工作起来特别有责任心,常把危险和困难置之度外,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遇到困难,工友们互相鼓励,齐心协力,最后总能战胜它”——这些回答讲述一个事实:感召他们的,正是一股党员先锋模范爱岗敬业、忘我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4500米到5300米,是技术部经理严得奎每天的工作标高。早晨从海拔4700米的基地上到5300米的采矿面;然后往下来到4510米的斜井;再上到4850米的牛马塘,再下到4500米的运工队,中午返回基地吃饭,下午哪儿有事再去哪儿。晚上回到住处,没有食欲,恶心、头疼,觉也睡不着。这样的“折磨”,严得奎每天都得经历一遍。他总说,“我的工作很平常,每天都必须做完。”有浙江矿山老板许以年薪40万请他,他拒绝了:“这里的树是我栽的,路是我修的,我舍不得离开这儿。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奉献了什么。我是党员,应该带头讲奉献。”
亲情是他们最不愿意触碰的神经。
李跃林的儿子今年高考,而他只能在千里之外送上默默的祝福。
谈到未能赶回家见患病父亲最后一面,一向乐天自信的王颖泪流满面。
今年春节值班的6个小伙子除夕夜里想家了,抱着电话掉眼泪。
……
为矿山添绿 为百姓造福
为了心中圣洁的青藏高原,“5300党支部”和他们的工作团队用巨大的经济投入和深情的爱,为矿山增添绿色,为百姓创造幸福。
甲玛矿区海拔高、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华泰龙成立之前,由于落后选矿工艺留下的几座尾矿库,严重影响矿区自然环境。华泰龙公司先后投入1.8亿元用于尾矿环保、水循环处理、矿区绿化、土地复垦、水土保持。为确保项目建设前后矿区植被总体履盖率基本不变,公司在修路建矿之前,总是先将各区域的草皮剥离,移植到道路两旁或边坡之上,并进行洒水养护,保持成活率在80%以上,使雪域高原很快就恢复原有的绿色。
2009年末,华泰龙公司出资1900万元收购甲玛乡村原有松散无序的车队,垫资组织全乡655户3850名农牧民,入股成立甲玛工贸公司,与华泰龙展开工程、运输、劳务等多领域合作,为藏区同胞致富奔小康搭建平台。目前,已有10名藏族员工向“5300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甲玛,藏汉友谊之花处处盛开。“5300党支部”副书记王颖那美丽的身影总是闪动在藏族同胞的家中;藏区群众谁家遇到大事小情,首先想到的是请华泰龙人帮忙,谁家盖新房、娶媳妇,也总忘不了邀请华泰龙人。
站在西藏甲玛的山上,听着美丽童话般的故事,我们眼前,“5300党支部”那迎风飞舞的党旗在雪域高原红得更加鲜亮。这份鲜亮,映衬着西藏甲玛所迎来的繁荣发展的春天。 (本报记者 温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