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在华清池畔再度华彩登场,现场观众无不惊叹于它的美轮美奂。
据西安市临潼区委书记任军号介绍,《长恨歌》年演出收入已过5000万元,目前可谓是“一票难求”。
“这一全国首部大型实景舞剧,已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任军号说。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任军号说,他们正在通过加快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把旅游的产业链逐步做强。“我们也在实行逐步转型,由单方面的观光型旅游向多方面的旅游发展。”
从“人来人往”到“文化留人”
临潼素有“华夏源脉”的美誉,文化遗存丰厚,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母系氏族遗址,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有楚汉相争的鸿门宴遗址,有医学鼻祖扁鹊之墓,有唐华清宫遗址……
然而,正是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曾一度“留不住人”——游客看完景点、拍拍照片就走了,旅游产业链没有被拉长。
“世界级的人文资源与低品质的旅游产品以及粗放原始的旅游业态的矛盾曾是临潼旅游业实现突破发展的重大‘瓶颈’。”任军号感慨地说。
于是,从2008年开始,一台以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主要内容的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应运而生。该剧推出后,一改过去“静态资源多而动态活动少”、“人来人往留不住客”的产业缺陷,游客白天游景点,傍晚浴温泉,夜赏《长恨歌》。自此,临潼文化创意产业走出了一条融文化、观赏、旅游等诸多价值于一体的新路子。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任军号说。
统计数字显示,因为《长恨歌》剧目的引领,临潼华清池去年的门票和演出收入突破了1.5亿元大关,整个临潼旅游景区的宾馆入住率提高了25%,区域餐饮娱乐、温泉水疗以及旅游购物等综合旅游消费提升20%。如今每逢周末,来自西安周边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围绕华清池实景演出和温泉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而新增的服务业企业增速达到35%以上。
从“文物观光”到“文化体验”
在《长恨歌》这个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带动下,以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而闻名的临潼旅游业产业结构开始迅速优化升级——
大型音乐舞蹈史剧《秦始皇》即将开演,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如火如荼,御温泉文化逐渐成为游客来临潼的重要体验品,一大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纷纷面世。中外游客在享受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的现代旅游产品服务时,也真正开始体味到“走进历史,感受人文”的现代旅游业的活力。
“我们希望实现从单一文物观光型到文化体验型的转变。”任军号说,《秦始皇》的面世,有望与华清池的《长恨歌》形成品牌互动效应,形成秦唐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演艺格局,为临潼建设国际化旅游度假区再添一张亮丽的名片。
而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还远不止于此。据任军号介绍,2010年,临潼区不但加快了唐华清宫遗址恢复工程、秦陵遗址公园、姜寨遗址公园三大遗址公园工程建设,启动西安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同时,巧妙利用游客白天参观与晚上观看《长恨歌》的时间间隙,大力扶持并积极发展渭河生态区、代王宋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何寨“福柳园”农业观光基地等,开拓新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观光采摘、田间劳作、休闲娱乐的多种旅游心理诉求,实现旅游与农业的完美嫁接。
从“规模扩张”到“更重保护”
2010年4月,占地28.78平方公里、总投资930亿元的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全面启动。当年预计投资60亿元,启动全部10个项目的建设。
根据规划,临潼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建成后将形成“一山一带三湖五区”的基本格局,建成华清池—烽火台景区、温泉疗养教育区、半山养生度假区、国际旅游休闲区、商贸居住区等五个功能区,最终打造一座国际化人文生态旅游新城。
任军号描绘着心中的蓝图:“预计到2014年,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建成后,将新增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将达到40亿元。同时,临潼将通过文化创意,实现旅游业内涵和外延的延伸。”
“在既有品牌、资源的基础上发掘、延伸和创造,将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意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激活文化富矿,让文化和旅游‘联姻’、‘双赢’,才能真正给游客一个留下来的理由。”任军号说,在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做大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任军号说,“‘十二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将达到十多亿元。如果离开了秦唐文化的深厚内涵,临潼的文化旅游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乏生命力,也就没有了创造的基础,根本谈不上创意产业。因此,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潜力无限,另一方面,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还要倾注更多的心血。”
(本报记者 冯 蕾 王小润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