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无锡市仅有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近几年从三校合并量的扩张,转变为注重内涵的质的飞跃,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无锡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
对接当地产业转型,积极提供科研平台
以医药学院为例,组建之初,无锡市生物医药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便落户该学院。目前,学院微生态水处理剂及药用氨基酸发酵工艺科研成果已在江苏苏中药业集团、无锡晶海氨基酸药业等企业成功实施产业转化,获得相关药证2份,累计产值超过4.5亿元,利税超过1亿元。
“在科研上,我们一直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与政府、企业的良性沟通机制,努力把学校打造成无锡市科技攻关项目基地。”该校党委书记武贵龙说。
学校与无锡市政府建设的无锡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形成A、B、C三个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区;以江南大学作为科研平台的“江苏省生物活性制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2001年10月至今,已完成国家和省市科技攻关等27个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0项,技术成果辐射企业50多家。
“十一五”期间该校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总计到账超9亿元,其中参与无锡市的科研项目150多项,直接服务于企业的项目共400项,所用经费占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26%。
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城市的转型发展,需要大学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江南大学有义务也有能力为无锡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校长陈坚表示。
据统计,5年来江南大学年均招收当地高中生源200名,毕业后选择留在无锡就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占总数的33%和25%,为地方输送了1500名本科人才、350名硕士博士人才。学校每年为企业、政府和中小学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超万人次。
“一流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实验条件,是我校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的强有力保障。”陈坚说。2009年“感知中国”中心建设在无锡掀起热潮以来,江南大学积极借鉴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培育出国际国内传感网技术领军人才;由该校参与推出的吸引人才回归的“凤还巢”计划,吸引了大批人才回到无锡发展。
对人才教育的重视,让学校培育的“桃李”硕果累累。由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出来的IT企业——无锡世纪蓝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已拥有多个独立运营主题SNS站点,领头人江南是江南大学2009届商学院毕业生。机械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冯立正与同学合伙办起了一个工作室,为当地中小型机械企业改装和维护生产设备,深受客户好评。
提供智力支持,深度参与城市发展
2006年1月,江南大学成立了以研究无锡地方经济社会状况为主的校级研究平台——江南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该院充分发挥人文社科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和文化传承功能,推动有关院部与无锡市部委办局共建25个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各中心已举办各类讲座100多场,提供研究报告20多份。
“主动服务和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责任。”校长陈坚说,“江南大学要结合无锡的发展方向,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制定的《无锡市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为无锡的低碳产业、低碳交通等多领域的低碳发展明确了路径;人文系列电视片《说吴》在央视等媒体推出,成为传播吴文化、展示无锡城市魅力和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
日前,学校自主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提供了一种“感知能耗,智慧监管”的节能行动模式,已在无锡市市民中心、无锡朝阳集团等单位推广应用。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