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类载人太空飞行50年。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历时108分钟,开创了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新纪元。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部设在维也纳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特邀了包括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内的十多个国家的宇航员,6月2日晚在维也纳市政厅与数百名民众一起讨论“和平利用外空的远景”。
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在发言中介绍了自己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谈了自己对和平利用太空的信念。他还介绍了中国下阶段的航天计划,要在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欢迎各国同行参与。美国和韩国的宇航员借助录像介绍了他们在太空舱里的生活,使观众对失重状态下喝水、吃糖、唱歌等生活细节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其他宇航员也谈了各自在太空的工作与生活体会。
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总干事费多托夫指出,太空技术早已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们使用的手机,收看的卫星电视节目;乘坐的飞机、汽车、轮船,每日关心的天气变化等等,无一能离开太空技术。更进一步,对气象灾害的预警、对地球的遥感监测等,正在更广、更深的意义上造福人类。美国航天基金会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已超过2765亿美元,同比增长7.7%。近7年来,总规模增长了1.5倍。
从各国的实际航天能力及对航天事业的投入看,全球已形成“三级梯度”的格局。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目前运行的上千颗卫星中,约一半属于美国。美国正在研发即插即用的“积木卫星”,即以在太空的卫星平台为基础,新发射的卫星只要与卫星平台对接,就能发挥其新功能,突破了卫星研发“小而全”的传统理念;近30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唯一拥有航天机队的国家,虽说最后一架航天飞机将在年内退役,但其新一代空天飞机X-37B已于去年和今年3月进行了两次试飞,仍保持着“独领风骚”的地位;美国军用航天开支占全球军用航天总开支的95%,民用航天开支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民用航天开支的总和。更具挑战意义的是,奥巴马政府提出要在2035年前后实现往返火星的载人飞行。
同样拥有独立航天技术的俄罗斯、欧盟和中国属于“第二梯队”。苏联是第一个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在太空建立“空间站”的国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的航天项目经常受资金不足的困扰。普京总理表示,为了保持俄航天大国的地位,今年将向航天领域投入41亿美元,对航天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
欧盟对太空探索的重点不是载人航天,而是深空探测。火星、水星、月球、慧星、太阳系等都在欧盟太空计划的名单上。去年6月通过的“欧洲2020战略”将航天科技列为重点项目。今年4月,欧盟又进一步确定,其航天工业的重点为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地球遥感观测计划、建立太空实时监测系统等,要建立“独立并具竞争力”的航天工业。目前,欧洲航天制造业有3万多名员工,年产值54亿欧元,经营153颗卫星,年营业额60亿欧元。
中国于去年10月将航天工业列为“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积极筹备载人登月计划。
日本、印度、巴西、韩国等国家的航天产业也迅速崛起,他们构成了国际航天事业的“第三梯队”,成为一支新兴的航天力量。日本计划要在2025年建成能供人停留的“国际月球基地”,稍晚一些,要在距地球150万公里的地方建立“深宇宙港”,计划耗资570亿美元。印度要在2017年前进行双人航天飞行,并准备耗资1240亿卢比。巴西计划到2022年拨款7亿美元开发VLS运载火箭家族的5种火箭。韩国计划到2015年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十强”。
毋庸讳言,航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太空军事化、太空“圈地运动”、不断增加的太空垃圾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太空战”。然而,正如各国宇航员在讨论中所说,在太空舱里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国籍,而是团队。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完成使命。联合国不久前将每年的4月12日确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其目的正是为了发扬宇航员的跨国团队协作精神。(本报维也纳6月6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图为杨利伟在回答提问方祥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