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夏,来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消息,让人们充满豪情——近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发布。规划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枝繁叶茂,岁物丰成;“十二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告诉世界,面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我们必将顺时应势,不断开拓新的理论视野,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创作更多优秀成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迈上新的更高水平。
回首:五年协力不寻常
如果说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因为我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值得深入总结和认真记取,那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貌的日新月异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层出不穷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抹亮色,令人印象深刻:
——五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近40万人,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
——五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传统学科日益完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
——五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推出4800多项最终研究成果,发表阶段性研究论文37600多篇,其中有1000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这样的成绩足以令人欣慰。但成绩决非偶然得之,而是哲学社会科学界戮力同心、孜孜不怠的结果。
“哲学社会科学这些年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进步,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和科学指导。”曾经主持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正峰对此深有感触。他以自己获益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亲身经历告诉记者,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指导,至少能够在以下四个方面为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巨大助益:一是激发研究热情;二是提升研究水准;三是拨正研究方向;四是改善研究条件。
“十一五”时期,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以资金投入为例,“十一五”时期,国家社科基金累计投入达17.46亿元,比“十五”时期的5.59亿元增长了2倍多。哲学社会科学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由此反映出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正是有了这种宏观层面的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和科学指导,加上学者们孜孜矻矻的努力,才有了今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省思:直面问题求破解
今天的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此情势下,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理论需求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历史使命。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虽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尚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宗美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八个方面:一是与我国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和飞速进步的时代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明显滞后;二是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诸多领域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现实、闭门造车的现象;三是对纯学术、纯理论的研究重视不够,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学术理想、学术思想的建设有待加强;五是代表时代高度的学术大家、学术流派和学术群体没有真正崛起;六是尚未建立起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和国家品格;七是一些大型研究或图书工程参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成果质量;八是学风浮躁、学术不端等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除此以外,在长沙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卿定文教授看来,对地方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视不够和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大量富有制度价值的科研成果停留在论文和报告层面而致其社会贡献率不足等等,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体察省思,如此现实更进一步佐证了我们坚持对哲学社会科学进行国家规划和依靠国家社科基金对部分重要选题进行大力扶持的重要意义。近些年的经验充分表明,国家社科规划和社科基金资助,能够为学术水准的提升,学术队伍的壮大,学术合力的形成,学术风气的好转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功利千秋,泽被后人。
展望:积跬步而谋跨越
今年三月,关乎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走向和人民群众福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隆重发布。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如何将“十二五”规划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本领域?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撑?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这便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所担当的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的颁布,让我们对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明确了方向,明晰了重点。”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姜华表示,“十二五”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安排,能够使广大科研工作者自觉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需要紧密契合起来,增强学术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持久生命力。
然而,任何宏大精密的规划必定要落实于行动才能取得实效。“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我们从小处着手,点滴而为。”在华北科技学院安全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颜烨看来,这样的“小处”和“点滴”包括:进一步打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为分割,加强交叉应用研究;以注重学术研究的正面影响力为主,督促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淡化乃至取消学术“GDP化”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强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机制建设,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社科基金的龙头带动作用;也正是基于对国家社科基金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作用的深刻认识,中央对于国家社科基金的投入今年历史性地达到了8亿元。对于这样一笔事关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巨额资金,如何使其更好地发挥效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刘士林建议,国家社科基金在继续坚持“面向全国、公开申报、公平竞争、择优立项”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向青年学者及地方高校倾斜,以此促进青年学术队伍的壮大和地方高校学术现状的改善,从而推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均衡发展和整体跨越。(本报记者 肖国忠)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各学科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见6版、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