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01日 星期三

    ●多数影片只能睡仓库 ●没政府支持的作品几乎没活路

    儿童电影如何走出困局?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01日   08 版)
    《怪物史莱克》剧照
    人文儿童电影《守护童年》导演刘抒鹃、总制片人江平、演员肖韵、张海燕(从左至右)出席首映礼。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让儿童走进影院,是儿童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图为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回民幼儿园小朋友喜迎“六一”儿童节。本报记者 杨慧峰摄

        在儿童电影《守护童年》看片会上,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江平反复叮嘱媒体,千万不要提这部电影是儿童片,否则,发行就更难了!

        这样的叮嘱,让人格外辛酸。文艺作品连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不敢说,可以想象今天儿童电影的市场状况。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喜迎成立30周年之际,儿童电影如何融入主流电影市场、如何进入良性循环的话题,再次被人们关注和提及。

        A

        儿童食品、儿童服装、儿童图书,关于孩子的一切都格外赚钱,而儿童电影怎么就不能

        儿童电影真的没有市场吗?理论上的测算会让人感到恰恰相反。以我国有2亿3千多万少年儿童计算,如果每个孩子每个月看一场电影,票房就能达到30亿元,除去制片方的分成,还有近10亿元,分摊到每部影片,就意味着7000多万元的利润。如此说来,儿童电影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然而,与这样广阔的市场大相径庭,儿童影片几乎都是赔本赚吆喝。影片的出路不外乎两条,一是拍完后找个学校象征性地放一场,然后搁置起来,等待日后在电视台露面的机会;再有就是靠得奖获取政府部门津贴,得到实惠的投资回报。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着。 

        儿童片真的没人看吗?《守护童年》在深圳和北京的首映,现场观众反映热烈。孩子和家长们一起经历了小主人公的成长,对片中的女警察充满敬意。影片放映完,观众的掌声热烈,很多人沉浸其中不愿离席。

        不仅是新片,不少前些年拍的优秀儿童电影,在每年的儿童节或者暑期被拿出来放映时,也都效果不错。据统计,儿童电影在国外的获奖数量一直名列前茅,有的甚至同时可以在几个国际电影节上拿奖。尽管如此,国产优秀儿童片却难以和小观众们见面,它们只能“六一”节偶然出场,或者是某个专题活动中稍微亮一亮相,大多数在制作完成后都被丢弃在仓库中睡觉。

        为什么儿童片会有行无市?著名电影剧作家赵葆华认为:这是因为市场没有进入良性循环。儿童通常没有独立购买的能力,需要组织观看,所以没有形成真正的买方。况且,儿童片大都是低成本,难以吸引创作力量,做不到和大制作影片相抗衡。试想,发行商们连商业片都排不过来档期,怎么能冒险让儿童片进入院线呢?

        B

        不论儿童电影的创作思维方式如何变化,对主流价值观的明确弘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价值判定,都是不能改变的

        一位家长曾对记者提起,看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一部动画片,一个富家子弟带着小伙伴们去冒险,乘坐着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发生了危险,是这个富家孩子的管家及时救助,让孩子们转危为安,小伙伴们打算表示感谢时,这个富家孩子居然轻描淡写地说:这就是他的工作,他应该的,我要出了事儿,他会没饭碗的。作为创作者,也没有借另外几个孩子之口对这样的处理表示出不满,也没有对这样的言论加以纠正,这反映了创作者的态度。还有一部电影,写孩子有一个疯妈妈,疯妈妈一个晚上都没有回来,孩子知道了,非但不着急还坦然入睡。这样没有是非标准的状况,是近年来创作中频繁出现的、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一位多次参加儿童片评奖的评委透露说,儿童电影的确存在着善恶标准不清晰的状况:《小英雄雨来》被拍成电影,曾让人很期待。可这部电影开篇写了日本侵略者进入村庄之后对群众的迷惑之词,在日本兵的演讲中,大多讲所谓的友善和平,但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暴行却没有重点表现。而描写以雨来为代表的一群孩子却是极尽能事给日本鬼子捣乱,本来是抗日小英雄,经这部电影的表现,就这样被异化为几个顽劣儿童的故事……这显然不符合历史,违背事实,这样的“创新”就是混淆是非。

        C

        《小兵张嘎》、《红孩子》、《闪闪的红星》伴随了前辈们的童年。如今,面对《哈里·波特》的魔法世界和《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的“电玩时代”,我们的创作者无论如何都要从传统的创作模式中挣脱出来了

        很多艺术家抱怨,儿童片没有多大投资,技术上难以达到效果,质量无法保障。既然在电脑高科技上无法和人家比拼,是不是能在想像力上下点功夫,能从故事讲述的角度上想想办法。儿童作家的思路大都停留在过去的年代,他们习惯了《黑猫警长》的思维模式,猫一定是正面英雄,无名鼠辈当然是反面教材。可是,美国电影《精灵鼠小弟》不是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吗?

        中影动画集团公司总经理黄军分析说,很多为孩子拍的电影,其实并不适合孩子观看,比如《空巢的孩子》,这部电影构思很不错,也有时代印记,它以留守儿童为视点来向大人们诉说,里面的孩子分别叫做北京、上海、南京、青岛、四川等等,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他们就叫什么,都是这样的代号,影片的表现形式也不可谓不丰富,但是这部让大人忍不住唏嘘落泪的片子,对于好动的孩子来说却显得太沉重了。影片散文化的表达,深情而忧伤的诉说,对于留守儿童的心智状况、基础教育等社会话题的探究,都是孩子无法理解的。还有,儿童片《我坚强的小船》、《5·12汶川不相信眼泪》、《缘来是爱》、《滚拉拉的枪》、《茶壶》,在艺术上都很有追求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些影片中儿童都是主角,但遗憾的是它们不能算给儿童看的儿童片。

        《白雪公主》、《灰姑娘》这样的迪斯尼动画片多少年来都是经典,它的衍生产品到现在还在大卖。这是为什么?还是创作观念问题,是想像力的问题。白雪公主和灰姑娘都是孤儿,都是我们所谓的苦情戏中的主人公,可是,这些影片的表达方式却是乐观向上的,对人生充满美好的希望,认定梦想会实现,影片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生活方式,同样能感染成年人。总体上说,我们的儿童电影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好作品还是太少。

        D

        变“让电影走进校园”为“让儿童走进影院”,才是儿童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

        儿童电影如何融入主流市场,也是被讨论过很多年的,政府也想了不少办法,很多的相关政策也在这几年陆续出台:扶持国产动画基地、设立儿童电影专项资金,校园电影院线也已颇具规模:“中影校园电影院线”跨省组建成功之后,“上海市电影教育院线”在上海创立,“中春雨电影发行网”的启动更是为了集中发行优势。电影院线都对青少年观众场次降低了票价。通过电视、网络、校园院线等绿色通道,通过广电总局联合教育部等组建的电影大篷车的广泛传播,有报道说,田间地头的孩子也能看电影了……尽管如此,儿童片找不到市场、没有政府撑腰的儿童电影几乎没有活路,仍然是不争的事实。

        在很多国家,没有儿童片这一单独片种,而是对影片进行分级。在我国,电影不分级,也有专门的儿童电影制片厂,可是,儿童电影制片厂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已经岌岌可危,江平厂长几乎是在做一个人的长跑。由江平厂长亲自导演的儿童片《寻找成龙》也在市场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1800万的票房,其中的多位明星都是友情帮忙的。他制片的《守护童年》也是靠主创们的敬业,才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但这难以改变儿童片的整体趋势。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善。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大,目前有不少民营机构加入儿童电影,儿童电影数量逐年上升。

        江平认为,儿童电影不应是一日游,而应该纳入管理部门的通盘考虑,能不能让孩子们每月看一次儿童电影,让优秀儿童电影能够和他们见面,至关重要。

        对此,黄军非常认同。他说,儿童电影不缺数量,而是质量有待于提高。应该呼吁创作者要以“爱心、童心、平等心”三心统一的姿态去拍儿童片。时代在发展,今日的儿童不同于往日儿童,明日的儿童亦不同于今日儿童。艺术家要与时俱进,研究新的课题,寻找新的出路。我们不要指望把儿童电影推向校园,而是要变“让电影走进校园”为“让儿童走进影院”。

        一直以来,在商家眼中,“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可是为什么到了儿童电影领域,商业上的经验都不好使了呢?这值得我们深思。毕竟这是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在未来的发展中,儿童电影一定能成为支撑票房的新生力量。(本报记者 李春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