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宏志班”与爱同行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宏志班十周年综述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31日   07 版)

        从2002年起,中央文明委将湖南省纳入“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范围,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应届大学生和高中生。5月27日,“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在湘十周年成果展在湖南省湘西州举行。资料显示,10年来,湖南省共有760名贫困大学生受到资助,开办了9届“宏志班”,资助900名高中生。目前,湖南省已有600名“宏志生”完成了高中学业,452人考入了重点大学,13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本科上线率达99%,一大批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走上成才之路。

        国家有关部门每年在中西部省区开办一批高中“宏志班”,资助一批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优秀高中生完成高中阶段学业。截至目前,已先后开办高中“宏志班”近1000个、累计资助贫困高中生50000余人,有6届高中生顺利通过高考。

        “宏志班”,优秀集体的代名词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是高中“宏志班”第一位的目标。现在,“宏志班”已经成为模范班级、优秀集体的代名词,“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能吃苦、特别有作为”的宏志精神已是每个“宏志生”的标志。

        “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完成高中学业的机会,让我们倍感温暖;在这里,我们才奠定了坚实的学业基础,使我们懂得了立身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做为一名有志青年应有的历史责任……”会宁一中2002级“宏志班”班长、校学生会主席陈勇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时深情地说。 

        “在‘宏志班’里,我们每一天都在感动中生活。”“宏志班”的学生如是说。每逢传统节日,校领导和老师与学生们一起过节,还经常把学生接到家里改善生活。不少“宏志班”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过早承受生活重担,显得孤僻、自卑、心情忧郁。针对这种情况,各个承办校指导“宏志班”召开“笑对贫困、磨砺成长”的主题班会,还定期为“宏志班”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怀化三中党委书记王华中每年都要走访“宏志班”孩子的家庭,他说:“这些家庭贫困的‘宏志生’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人格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更看到了他们对党和社会充满热爱之情。”

        知感恩,用爱心回报社会

        1987年出生的谌贻胜是江西省奉新县一个贫困小山村的学生,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父亲在他9岁那年去世。2002年,谌贻胜被选送到吉安“宏志班”学习,2005年被华东交通大学录取后,又受到“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这个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常常从自己的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钱中省出一部分来帮助和自己一样贫困的学生。2008年12月,在中国好人榜(江西)颁奖仪式上,谌贻胜荣登“中国好人榜”。

        怀化三中2002级“宏志班”团支部发起了“与爱同行”的活动,并倡议这个活动届届相传。上街清除牛皮癣,组织义务维修小组为其他班级修理课桌,到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宏志班”的学生做好事、讲奉献蔚然成风,8年来,“宏志班”的学生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为敬老院、残疾人学校和“希望工程”捐款3万余元。青海湟中一中的“宏志生”董欢原是一名弃婴,被以拣垃圾为生的奶奶捡回家养大成人。她告诉记者说:“感谢‘宏志班’给我的学习机会,我希望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报答奶奶的养育之恩。以后我有能力了,也会帮助那些家里困难、上不起学的同学。” 

        立宏志,做合格的接班人

        多年耕耘,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高中“宏志班”开办以来,近95%学生顺利考入大学,很多学生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获得各种奖励。在2005年以来的学科竞赛中,仅江西吉安一中“宏志班”受助学生中就有14人次获全国一等奖、33人次获得二等奖、39人次获得三等奖。重庆市高中“宏志班”的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上线率100%。2009年,怀化三中实现了“宏志班”开办以来的最好成绩,毕业生全部被大学录取,92%的一本上线率,100%的二本上线率,最高分655分,11位同学取得了600分以上的高分。

        考入复旦大学的徐黎在思想汇报中写道:我们受到的帮助太多,我能为社会做什么?有人说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报答,但我总觉得不够,我要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那些和我有着相同贫困背景的人,告诉他们“贫困根本就不能阻挡我们树立宏志”。

        目前,已有多届高中“宏志班”的受助学生本科毕业。他们怀着对党和政府的深厚感情,对家庭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正在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报记者 龙 军 唐湘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