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355 常德盛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31日   27 版)

        常德盛,男,汉族,1944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

        44年来,为兑现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庄严承诺,常德盛带领蒋巷全村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精神传家”的强村富民之路,把蒋巷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环境秀美、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蒋巷村是常熟一个偏远乡村,与太仓和昆山交界,曾经是一个土地贫瘠的“穷乡”。1966年,23岁的常德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当上了生产队大队长。第一次在两间茅草房召开全村会议的时候,连条凳子都没有,村干部站着开会。也就在那次会议上,常德盛对村民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誓言,承诺一定要让大家过好日子。自那以后,他带领全村400个劳动力,花了整整10年,凭着一条扁担两只筐,硬是把1700亩低洼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蒋巷村虽然在农业上取得很大成绩,但比起苏南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庄来说,由于缺乏工业,村民们还谈不上富裕。第一次办工业的常德盛毫无经验,放手让投资者干,结果到了年底,村里不但没盼到红利,反而背负了200多万元债务。再苦再累都没流泪的常德盛,这一次流下了自责的眼泪。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压力最大的常德盛并没有灰心:“我就是死,也要把蒋巷搞起来!”在随后召开的村民大会上,他掷地有声的决心换回了村民的信心。为还清债务,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推销员,吃过闭门羹,掉过辛酸泪,遭遇过车祸,还落下了伤残,靠着热忱和诚信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打开了新型建材的广阔市场。创办的常盛集团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知名的建材企业。

        “复垦复耕,土地扩增;绿化林网,生态平衡。”早在1986年,常德盛就把这两句话竖在蒋巷村的村道上,大致勾勒了蒋巷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蒋巷村曾投资500万元办了个镇南化工厂。工厂投产才两个月,利润就超过了100万元。可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却让河里鱼虾死掉、田里稻秧枯萎。常德盛召开村两委会议,决定关掉工厂。有村干部表示反对:“这么赚钱的工厂,关了挺可惜。”也有村干部提出折中方案:“先把贷款还清再关。”“环境污染了,要再多的钱也没有意义。”常德盛断然决定,宁可赔上400万元,也要给子孙留下青山绿水。如今的蒋巷村,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常德盛早已实现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承诺。

        常德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孝亲敬老之星、优秀乡镇企业家、创业之星和江苏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常德盛,男,汉族,1944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

        44年来,为兑现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庄严承诺,常德盛带领蒋巷全村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精神传家”的强村富民之路,把蒋巷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环境秀美、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蒋巷村是常熟一个偏远乡村,与太仓和昆山交界,曾经是一个土地贫瘠的“穷乡”。1966年,23岁的常德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当上了生产队大队长。第一次在两间茅草房召开全村会议的时候,连条凳子都没有,村干部站着开会。也就在那次会议上,常德盛对村民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誓言,承诺一定要让大家过好日子。自那以后,他带领全村400个劳动力,花了整整10年,凭着一条扁担两只筐,硬是把1700亩低洼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蒋巷村虽然在农业上取得很大成绩,但比起苏南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庄来说,由于缺乏工业,村民们还谈不上富裕。第一次办工业的常德盛毫无经验,放手让投资者干,结果到了年底,村里不但没盼到红利,反而背负了200多万元债务。再苦再累都没流泪的常德盛,这一次流下了自责的眼泪。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压力最大的常德盛并没有灰心:“我就是死,也要把蒋巷搞起来!”在随后召开的村民大会上,他掷地有声的决心换回了村民的信心。为还清债务,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推销员,吃过闭门羹,掉过辛酸泪,遭遇过车祸,还落下了伤残,靠着热忱和诚信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打开了新型建材的广阔市场。创办的常盛集团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知名的建材企业。

        “复垦复耕,土地扩增;绿化林网,生态平衡。”早在1986年,常德盛就把这两句话竖在蒋巷村的村道上,大致勾勒了蒋巷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蒋巷村曾投资500万元办了个镇南化工厂。工厂投产才两个月,利润就超过了100万元。可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却让河里鱼虾死掉、田里稻秧枯萎。常德盛召开村两委会议,决定关掉工厂。有村干部表示反对:“这么赚钱的工厂,关了挺可惜。”也有村干部提出折中方案:“先把贷款还清再关。”“环境污染了,要再多的钱也没有意义。”常德盛断然决定,宁可赔上400万元,也要给子孙留下青山绿水。如今的蒋巷村,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常德盛早已实现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承诺。

        常德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孝亲敬老之星、优秀乡镇企业家、创业之星和江苏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