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惠泽各族群众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31日   01 版)

        本报呼和浩特5月30日电(记者高平)5月26日,呼和浩特市第七届文化进社区活动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启动,本次文化惠民活动有30多项,将有200多场文艺演出送到市民的家门口。与此同时,内蒙古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5月27日在赤峰市召开,会议确定,“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繁荣民族舞台艺术、文化体制创新等战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实力雄厚的民族文化大区。

        内蒙古坚持重心下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农村牧区和城镇社区倾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乌兰恰特大剧院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各盟市旗县区都建设了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区有21个旗县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先进文化县。

        锡林郭勒盟“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亿元,建成总规模172万平方米的各种文化基础设施。锡林郭勒文化产业园、锡林浩特赛马场、东乌珠穆沁旗民俗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建筑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锡林郭勒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增幅为35.4%,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5年来,44个苏木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12个旗县市全部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为335个嘎查村建立了草原书屋;基本建立全盟农村牧区电影固定和流动放映网络,实现一村(嘎查)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5月25日,第三届节庆中华奖颁奖盛典在重庆市举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以其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广泛参与、践行文化惠民等特点荣获“节庆中华奖·现代节庆奖”。目前,常年活跃在内蒙古农村牧区的乌兰牧骑队伍有71支,队员达2800多人。“文化下乡”、“百团千场下基层”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每年下基层演出5000场以上。乌兰牧骑全部是事业性质的文艺院团,以浓郁的民族文化元素和一专多艺的特点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

        内蒙古从2003年开始,启动了草原文化研究保护工程。大批蒙古族学者提出,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大量考古史料证明,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文化传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时期的发展,与中原文化长期交流、融合后,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草原文化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已查明不可移动文物古迹2万处。目前全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自治区级重点单位315处。编制了《内蒙古民族博物馆体系建设纲要》,全区共有各类博物馆88座,拥有馆藏文物藏品50万件,年接待观众300多万人(次)。近几年内蒙古申报的蒙古长调、呼麦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的49个,自治区级的251个,盟市级的396个,旗县级的963个,乡镇级的59个,标志着内蒙古6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形成。内蒙古把每年的9月6日设立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目前,国家已经把锡林郭勒盟的元上都列为下一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项目进行推荐。 

        内蒙古站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视野下研究草原文化,用大历史观认识看待草原文化,归纳整理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产生出无法估量的时代活力。内蒙古每年举办上百个“文化论坛”,“思想草原”极大地开启了人们的智慧和眼界,提升了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积极性,推动了建设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草原文化在保护中发扬光大。由内蒙古党委政府主办的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内蒙古的12个地区市盟,纷纷打出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内蒙古的105个旗县区,也都设立了自己的文化节日。他们以各自地区民族风俗风情为切入点,举办那达慕、马头琴、蒙古长调、安代舞等文化节庆活动。这些不同特色的文化盛宴,如辽阔的历史文化画卷,在蓝天白云间,展示着草原文化的绚丽多姿。近几年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吉祥三宝》、《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草原歌曲唱响海内外。电影《季风中的马》、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先后有300多项优秀剧(节)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华新剧目奖”和内蒙古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艺术创作“萨日纳”奖。齐·宝力高、德德玛、腾格尔、韩磊、斯琴高娃、三宝、乌兰牧骑、凤凰传奇、额尔古纳乐队等一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团队在全国影视文艺界享有盛名。借助于影视和演艺力量,内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二人台、那达慕等文化艺术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