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9日 星期日

    海洋经济:中国发展新空间

    李闽榕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29日   07 版)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生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并被命名的海洋生物大约23万种;海洋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同时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再生能源。海洋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空间,世界上60%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岸线l00公里的地区。海洋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全世界燃烧矿物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很多都被海洋所吸收。谁善于开发和保护海洋,谁就将获得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机遇和财富。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谁占据了海洋发展优势,谁就将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必须深入研究海洋,加快谋篇海洋,遵循海洋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构建蓝色经济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发展海洋经济是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海洋世纪展示了海洋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迫切要求中国在新世纪中必须加速布局海洋、竞争海洋、兴盛海洋。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新世纪拓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和陆地资源加速开发导致资源储量日益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和涉海国家都聚焦于海洋,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通道、扩占海洋空间和海洋科技“制高点”为核心的海洋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300多个岛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占全国生产总值的9.7%,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我国还拥有和平利用公海和参加国际合作开发海洋资源的权力,开发和利用海洋的空间广阔,由此决定了中国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就必须向海洋进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提升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制胜之道。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率先实现经济复苏,2008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超过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的持续发展开始由依重要素资源配置向依重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转变,能否在海洋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直接影响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由此决定了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占据海洋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当优胜者。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举措。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统筹陆海发展,有利于促进海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世界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面临的最大威胁,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作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其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些都要求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把海洋和陆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发展,把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全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路径

        1.以蓝色经济区为载体和抓手,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国。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提出了构建“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要求,拉开了新世纪我国发展蓝色经济的历史帷幕,为我国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所谓蓝色经济,是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统筹陆海发展为重点,以海洋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海洋产业、临海产业和涉海产业为支撑,以港口、产业、城市“三群”互动发展为路径,推动形成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蓝色经济区”是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载体,应以“蓝色经济区”为抓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国。

        2.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壮大提升海洋主导产业,实施生态型海洋农牧化工程,大力提高海水产品加工水平;大力发展以高技术为基础的临港工业、船舶修造、近海油气业等海洋第二产业,有效推进石化、船舶、冶金、能源等临海工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以及生产性服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3.海洋科技创新、知识教育、人才培养“三管齐下”,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加强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领域的科技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用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新型海洋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和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海洋教育事业,加强海洋科技知识、海洋国土历史、海洋经济等方面的教育,及时更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形成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的海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培育海洋领域学科带头人,围绕海洋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人才,促进人才与项目、技术、资本高效对接,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良好格局,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坚持海洋深度开发、综合利用、生态保护统筹并举,着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海洋资源集约型发展模式,明确近岸海域港口、工业、航运、旅游、渔业等产业功能分区,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引导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切实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实施海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增强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功能和服务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坚持海洋深度开发、综合利用、生态保护统筹并举,建立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友好的发展机制,将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持续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

        5.以现代国际港口城市、海滨旅游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海洋文化历史名城为方向,提升滨海城市功能品质。大力改善沿海港口城市的港口、交通、腹地、物流、贸易和服务条件,加快建设经济与科技发达、社会与文化先进、港口吞吐能力强、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通畅便捷和城市国际交往广泛的现代国际港口城市。完善沿海城市的旅游功能,全方位构建海滨旅游开发网络,打造海滨旅游中心城市和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按照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大力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沿海生态宜居城市。充分挖掘、整理和提炼海洋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海洋文化历史名城。统筹规划建设现代国际港口城市、海滨旅游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海洋文化历史名城,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坚持海洋经济大开放、大合作,推动海洋强国的大发展、大跨越。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引导和鼓励国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投向海洋资源开发、滨海旅游、高新海洋产业等领域建设;进一步提升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打造承接国际传统海洋产业和高新海洋产业转移的密集区;大力开拓利用海外市场,促进海洋产品出口,扩大航运、养殖、修造船等劳务技术输出;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

        (作者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