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7日 星期五

    “灾难中的智慧”征文选登4

    智解“悬湖”之考

    作者:李中锋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7日 15版)

        “5·12”汶川大地震在四川境内形成了104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是危险等级最高的一个,坝体堆积的土石方量达2000多万立方米,可蓄水量达3亿多立方米,相当于三座大型水库。对这座瞬间形成的天然“大水库”,要不要处理?如何处理?这在当时,不仅考问着水利人,也考问着中国和世界。

        面对震出来的“大礼包”,有人曾动过留下来的念头,但历史记载和资料研究却很快否定了这种想法。据对国内外97个已溃决堰塞湖的资料分析,21%的堰塞坝在形成后1天内溃决,48%在10天内溃决,78%在6个月内溃决,88%在1年内溃决。对于唐家山堰塞湖,如不进行人工干预,很可能会重演悲剧。

        2008年5月22日晚,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绵阳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主动和及早处理,实行工程除险与人员避险相结合。除险避险二者结合,打个不很贴切的比方,就是既要捅掉“马蜂窝”,又要防止被马蜂蜇。

        但端掉这么大的一个堰塞湖,哪像捅马蜂窝那么简单?大震之后,处理堰塞湖困难重重:一则地面交通基本瘫痪,施工人员及设备很难进入;二则堰塞坝体积很大,非派大型施工机械则难以收效,但一般带轮子的东西在震区都转不动;三则通讯中断,外界一时了解不到堰塞湖水位上涨的情况;四则堰塞体成分杂乱无章,分析预测溃决情形缺乏基本资料;五则汛期已至,堰塞湖随时可能溃决;六则频繁发生的大小余震,使去捅“马蜂窝”的人面临着比蜂蛰更要命的危险。“悬湖”之“悬”,并不光是头顶一盆水的位置之险,同时也是交通、通讯、工程、地质、水文、设备以及保障等多方面的不确定之“悬”。

        解决这些“悬事”,一方面需要信心、勇气,另一方面更需要谋略和智慧。

        陆路、水路不行,开辟空中通道成为唯一选择。但空中通道也面临难题:一般飞机吊运不了大型施工设备。灵机一动,水利部一位领导想到了不久前处理松花江水污染时俄罗斯米26直升机吊运大型施工设备的场景,于是,一个主意在决策层迅速达成一致:请俄罗斯方面派米26直升机前来支援。此请求得到俄罗斯方面的迅速响应,一架米26直升机从远东紧急飞往绵阳。另从国内渠道,亦寻到一架米26直升机,解决了将大型施工设备吊运到现场的难题。

        在普通通讯恢复前,海事卫星电话架起了堰塞湖内外信息沟通的桥梁;没有地质资料,就召集熟悉当地情况的人以及工程地质专家等研究会商。23日晚,当我从北京踏进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时,发现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大家依然在夜以继日地研究分析堰塞湖处置方案。

        24日、25日,连续两天阴云密布,通往唐家山的空中通道无法打通,机械施工方案无法如期开展。25日夜,曾经一度派士兵徒步前往唐家山,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堰塞坝进行爆破除险。然而,26日一大早,天气放晴,米26直升机正好派上用场。当日上午11点15分,一早进入唐家山堰塞坝施工现场的同事向指挥部传来消息:第一台挖掘机已于上午11点13分吊至坝顶工地。指挥部顿时欢腾起来,这意味着机械施工方案又可行了。

        此后,经过连续几天几夜不间断、高强度的施工,一条长约500米、宽约50米、深12米的泄洪槽提前完工。就在等待湖水下泄的关键时刻,天公又与人们开了个玩笑。按计划应于6月3日过流的泄流渠,却因为持续的大晴天,致使湖水汇流能力变弱,迟迟不愿进入泄流渠。而转移出来的群众炎热难耐,渴望回家。一场从未有过的争执发生在6月4日的指挥部会议上。到底让不让百姓回家、何时让百姓回家?会议的结论是:在最关键、最敏感的时刻,一定要相互理解,多做群众工作。

        6月7日早晨,泄流渠终于过流了。至6月10日清晨,泄流渠流量迅速增加,不到一天时间里,竟将堰塞湖多日的积水下泄殆尽。悬在灾区200多万人民头上近一个月的重大生命财产威胁,终于宣布解除。

        此事虽已过去近三年,可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感慨良多。我们充分地看到了人类的智慧之光,在防灾除险中熠熠生辉,给人启迪:首先,在防范重大灾难时,一定要将人民群众的生命作为至高无上的选择,制定的措施方案一定要有可行性和灵活性,既不能空想、空议,也不能在死胡同里徘徊、等待,方案措施必须切合实际,因势利导。再者,在防范重大灾难时,一定要尽量使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没有得力手段,就有可能有心无力,难以有效避免灾难的发生。最后,在防范重大灾难时,一定要精诚团结、共渡难关。有关各方站在不同的角度,掌握的信息和关心的问题,以及对危险和灾难的分析与判断,可能会是不一致的,这时,一定要从最高道义原则出发,维护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消除分歧,形成合力,共克时艰。

        (作者单位:水利部办公厅宣传信息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