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一个风景优美的江南水乡城市,“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集聚了何种能量,竟能多年占据全国百强县(市)综合实力首位?日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的一席话,道出了昆山领跑全国县区的奥秘:“是人才国际化的眼界;是人才强市的决心;是广纳人才的战略;更是筑巢引凤的渴望。”
滚雪球效应:
“磁力场”引来八方人才
刘召贵创办的公司,短短四年,就打响了昆山民营科技企业上市的第一枪。对于筹备过程中昆山各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刘召贵感受颇深:“在这里,只要技术先进,昆山就会千方百计的让其产业化。
“昆山的‘引智’,不是姿态,而是行动;不是临时优惠,而是机制保障;不是手段,而是目标。”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雪纯自豪地说。
为了吸引、留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昆山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人才政策出台,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昆山实情的人才入境、居留、投资、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体系。
“一个30年前的典型鱼米之乡,一跃成为今日全国百强县首位的现代工商城市,是人才铺就了‘昆山之路’的重要基石。”昆山市市长管爱国说,层层配套的人才新政,辐射出强大的“磁力”,留住了一批批“金凤凰”,为昆山的产业转型升级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吹响了高层次人才的“集结号”。
聚变效应:
产业链让人才作用1+1>2
“昆山要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最切实可行的是在产学研合作和集聚创新资源上谋求突破。”张国华介绍说,以“1院3园10基地”为基础,以昆山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等3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昆山为人才项目的孵化发展提供了保姆式全过程服务。
“做核酸,到昆山”,可谁会想到,昆山的小核酸研究从概念孕育到成果产业化,再到产业基地化,仅用了3年多时间。
小核酸产业的兴起,是昆山众多新兴产业发展的缩影。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完善的产业链中,一批由领军人才率领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昆山从传统制造业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攀登的重要支点。
正因为有高层次人才的智力支撑,昆山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近三年有近300多项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全市累计承担国家“863”、“973”项目16个,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了项目入围国家重大专项的新突破。
截至目前,昆山拥有各类产学研联合体443家,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有493家,建有国家级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个、分站21个,经认定的这些企业研发平台集聚着成千上万名人才,建成了一个个强大的研发团队。
增值效应:
在培养使用中提升价值
“与高校云集的大城市相比,昆山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薄弱,人才‘生产’能力不足。”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雪纯介始说,但醒得早、起得早、跑得快的昆山人,巧借外力,在人才培养、使用培育上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培养、使用人才的新路。
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昆山相继引进、兴办了苏州大学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登云科技职业学院、硅湖服务外包学院等10所高职、中职院校,基本实现了技能型人才的本土培养、本地就业。
近年来,昆山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与清华、北大等国内外30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合作关系,利用高校优质资源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让人感叹的是,昆山市11个区镇全部与至少一所理工类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关系,打好了利用高校资源推动地方转型升级的基础,形成了昆山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发力的强大引擎。
本报记者 李 可 通讯员 陈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