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6日 星期四

    牡丹城的文明追求

    ——洛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26日   07 版)

        河南洛阳,华夏文明重要源头和河洛文化发祥地。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成为这座城市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人文道德之源。

        如今,这座长期浸染在古代文明气息中的魅力名城,巧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东风,坚持福民强市战略,走出一条“提升市民幸福度,激发市民幸福感”的现代文明城市建设之路。

        惠民利民 幸福洛阳

        去年12月1日开始运行的110城市应急联动服务平台,将原110、119、120、12319、12345等公共服务电话集中为110一个号码,5个多月来共呼入电话50万余起,办结率达98.4%。

        110应急联动服务平台,是洛阳市创建文明城市“福民”思路的一个体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洛阳坚持把“福民、惠民、利民”作为出发点、落脚点,要求各单位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各项保民生、顺民意工作的落实。

        围绕这一思路,洛阳连续多年推出保障住房、阳光早餐、“菜篮子”、饮用水、农村医疗卫生、背街小巷路灯改造等近百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全市目前建成经济适用房135万平方米、廉租房77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和医疗保险险种全覆盖;建设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体系。

        瞄着做大做强社会文化事业的目标,洛阳逐年加大公共文化场馆投入力度,建成体育公园、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场馆;以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河洛欢歌”群众广场文化为平台推动群众业余文化。

        “搞创建,夺杯拿牌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目的是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更多群众真正享受到创建的成果。”说到洛阳创建文明城市的初衷,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感触颇深。

        春风化雨 文明洛阳

        “一群老头子,胸前挂牌子,不在家里抱孙子,成天上街‘找茬子’。”这段顺口溜,说的是60多名平均年龄近80岁的军队离休老干部自发组织的“城市管理督导团”,活跃在大街小巷,专找不文明行为的“茬儿”。“城市管理督导团”,就是洛阳市“十年道德工程”结出的硕果之一。

        从2001年开始,洛阳市就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实施“十年德育工程”。

        10年来,从“文明礼仪教育”到“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再到“诚信洛阳、礼仪洛阳、魅力洛阳”主题教育,洛阳由浅入深、由点及面、逐年提高;10年来,洛阳编发《洛阳市文明礼仪知识读本》等多部教材,每年定期举办文明礼仪知识培训班;10年来,洛阳持续开展“季评文明新事、年评十佳百星”、“感动洛阳十大人物”等身边好人评选活动,通过挖掘具有闪光点的身边人、身边事,树立了一大批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道德模范群体。

        在规划“十二五”安排时,城市文明建设仍然是洛阳全市工作的重头戏之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洛阳市长郭洪昌表示,“十二五”期间,洛阳将继续把提高公民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去抓,通过创新形式和载体,逐步管理和规范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让文明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志愿服务 人文洛阳

        作为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洛阳每年都要举办多场大型活动。志愿者队伍,经常成为这些活动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风景”。他们以良好的素质、灿烂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为洛阳赢得“微笑之都”的美誉。

        洛阳市文明办主任谷连民告诉记者,为使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洛阳在全省率先成立覆盖全市各行各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联合会,建立了市、县区、办事处、社区“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全市拥有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五老”志愿者、公务员志愿者等上千支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注册登记人数突破32万,总数接近市区总人口的25%。

        如今,洛阳市志愿服务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从2007年3月开始,市政府将每个星期六定为全民义务劳动日,每个党政机关都联系有具体的社区,每次都有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利用节假日打扫公共场所卫生,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志愿服务精神的普及,让洛阳这座千年古城保持了独具魅力的人情味儿。

        本报记者 刘先琴 赵 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