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4日 星期二

    我国基础研究从大国向强国跃升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4日 03版)

        本报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冯永锋 通讯员 宁筱宁)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今天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对2001—2010十年间中国基础研究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十二五”基础研究发展的基本思路。

        会议信息透露,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逐步增强,已处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跃升期,未来十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

        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等为使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它作为创新之源,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中发挥了核心关键作用。

        过去10年,我国基础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亮点频现。

        ——中央财政投入大幅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经费快速增长,分别从2000年的12.84亿元、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3.7亿元、40亿元,均增加7倍;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2010年为30亿元,每个实验室每年平均经费1000万元。

        ——学科研究体系更加完备。我国稳步推进基础学科发展,积极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步,重点资助物理、数学、信息、生命等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形成了较为合理、多层次的科研和学科布局;各学科整体水平进步较大,学术影响全面提升,部分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工程等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骨干基地,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关部门和地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从海外吸引了众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创新能力较强的基础研究队伍。

        ——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国际科学论文的数量强劲增长,论文质量持续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度上升。部分基础研究成果如高温超导、量子通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彰显了我国的科研实力。 

        ——基础研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和多学科的综合交叉,为我国载人航天、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各项重大工程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可靠基础;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制造科学的前瞻性研究所取得的大批成果,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能源科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深海、深地、深空的认识不断深化,为解决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此次会议是继1989年、2000年以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性会议,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主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