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统计局5月17日公布的统计表明,欧洲已走上通货膨胀的高速道。今年4月,欧盟的通胀率为3.2%,继续保持提速的势头,比3月份的3.1%又有提高,而去年同期的通胀率仅为2.1%。欧元区国家保持了相同的趋势,今年3月的通胀率为2.7%,4月上升到2.8%,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6%,更高于欧洲央行自己制定,并努力坚守的“稳定”目标2%。
对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对物价上升贡献率最大的是能源,其次是食品。在奥地利,能源的贡献率为0.83个百分点,其中汽油、柴油的价格上升18%,取暖油价上升24%,天然气价上升7%;食品的贡献率为0.5个百分点,其中咖啡上涨25%,水果上升15%,无酒精饮料涨价10.3%,奶制品和蛋类涨价5%,只有蔬菜价格下降了1%。在德国和奥地利,居民日常用品的物价上升了约7%,加上汽油等因素,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感受要更强烈。欧洲央行近日也将其对全年通货膨胀率的预测调高到2.5%,而3个月前,其预测为1.9%。
与此同时,美国的通货膨胀速度也在加快。今年3月的通胀率为2.7%,到4月提高到3.2%,为2008年10月以来通胀率最高的月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通胀压力也在持续加大。
导致这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前几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世界各主要经济区制定了规模在数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在这些刺激计划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各国政府当时通过印发票子而注入的大量资金却不能很快退出流通领域。流通过大,必然引发通货膨胀。
原因之二是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经济复苏的力度与所处阶段不同,采取的对策也不同。美国经济虽已开始复苏,去年第四季度的增幅为0.8%,但今年一季度又回落到0.4%。美国政府因担心复苏能否持久,而对提息和回笼货币等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兴趣不大。美联储专家提出,如果剔除食品和能源因素,美国的通胀率仅为1.2%,主张继续保持相当于“零”利率的信贷政策。英国的通胀率虽已上升到4%以上,但英国央行仍不考虑提高利率,将指导利率维持在0.5个百分点的低水平,试图以此来推动经济增长。欧洲央行虽于今年4月将指导利率从1%提高到1.25%,但对控制通货膨胀而言,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过,欧洲央行有其难处,一方面是德国、奥地利、荷兰等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同比为4.8%,4.0%和3.2%。它们需要提高利率来应对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是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受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其今年一季度的经济状况分别为0.8%,-0.7%和-4.8%,尤其是葡萄牙和希腊,仍未摆脱衰退,需要维持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西班牙的家庭债务高达GDP的170%,利率高了,就可能陷入更严重的衰退。
原因之三是由于美欧资本市场的利率低于通胀率,实际“负利率”的现象没有改变,货币政策又相当宽松,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足够资金。近几个月来,国际油价、粮价、金价及大宗商品交易价不断上涨,其背后都有投机因素。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虽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提高利率和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来回笼货币,控制流通。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利率又为欧美投机资本提供了“利息差”,导致大量涌入。结果是抵消了这些措施的部分效果,使新兴工业化国家应对通货膨胀面临商品和资本“双重”输入性压力。
此间专家指出,从历史经验看,每当政府债台高筑时,最后只能通过“通货膨胀”来消化,让百姓“买单”。目前,美国及许多欧洲国家的债务规模,早已超出“通过经济增长,增加税收还贷”的良性债务规模。要还债,还要保持社会相对稳定,除了“通货膨胀”别无良方。有西方学者认为,欧美已进入“通胀十年”,欧美政府将维持一定水平的通胀率来“消化”国家债务。只有当国家债务萎缩到“可承受”规模时,欧美才会认真应对“通货膨胀”。
(本报维也纳5月22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