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3日 星期一

    陕西志丹:传统中走出的时代强县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3日 07版)

        这里不仅因为孕育了“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而闻名遐迩;更因1936年7月9日,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宣布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这里定都而蜚声中外。同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在这里隆重召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领导都出席了庆祝大会。至此,红军长征在这里宣告胜利结束,中国革命也由此出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 

        这里就是被誉为“革命红都”的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志丹人民踏着伟人们走过的足迹,统筹城乡,锐意进取,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稳居省市前列,连续6年被评为“陕西十强县”。特别是2007年以来,该县一举摘获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进步达标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中国西部百强县等10余项“国字”号金牌,成为全国“国字”号金牌获得最多的“标杆县”之一。   

        那么,一个区域面积仅为378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5万的山区小县,何以在不到5年时间里,奇迹般地创造了如此之多、如此耀眼的一个个“国字”号金牌呢? 

        思路决定出路:

        新理念催生大发展

        早在2006年,新一届志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组建时,就结合县情,提出了“工商兴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科教奠基、跨越发展”的全新战略构想,并把打造“生态大县、文化名县、经济强县”作为奋斗目标,把在“全市争第一、全省创一流、全国上名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广大干群创先争优,争先进位,实现志丹经济社会的率先跨越发展。 

        为了焕发全县人民的工作热情和干劲,该县深入开展了“学习将军学什么?我为志丹做什么?”和“弘扬志丹革命精神,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学习大讨论。为了使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志丹县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白加黑”工作法、“五加二”工作法。县委书记祁玉江和县长白小平扑下身子,率先垂范,一年中四分之三的工作时间,几乎都泡在了基层、用在了一线。通过严格落实领导包抓制度,全县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干场面。

        同时,志丹县的决策者们清晰地认识到,该县财政收入的85%来源于石油,而面对单一的“石油财政”所带来的风险,该县下决心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做法是:加大工业产业内部及所有制构成调整力度,努力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

        辛勤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2010年,志丹县共实现生产总值138.6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16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74.18亿元和5.65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7%,连续6年跻身于“西部百强县”和“陕西十强县”行列。 

        起点决定终点:

        “民生至上”的志丹范本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志丹县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科学发展的首位。据悉,“十一五”期间,该县每年坚持为民办10件实事,财政累计支出民生资金27亿元,使大量事关民生的难题得到解决——

        “这学期开学后,我们没交一分钱,只注册名字就可以上学了。家庭困难的住宿生每个月还能领到补助。”旦八中学初三一班的张甜甜告诉记者。

        近年来,志丹县加快学校布点调整步伐,全面推进各类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率先在全省实现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2005年以来,该县创造性地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了“五免一补”(免教材费、免杂费、免计算机培训费、免电教教材代办费、免冬季取暖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先后拨付资金1339万元,累计惠及学生142495人。从2006年起,又对高中学生实行了“三免一奖”政策,先后拨付资金1736万元,惠及学生24322人。同时,从2006年起,该县共投资4亿余元资金,新修校舍19所,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3.6万平方米。

        “看病不再犯难了”。农民刘丕梅在县医院被诊断为尿毒症,需要做肾移植手术,20多万元的手术费让家境贫寒的她四处举债。然而手术后,她就从县合疗办报销了8万多元,又在县民政局领到了大病救助款3万多元,一家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了。    

        在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同时,志丹县全面启动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没有公职的城镇居民每人每年只要交纳10元筹资款就能享受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该县还加快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扩建了县医院和中医院,新建了妇幼保健院和生殖保健中心,扶持发展民营医院1所。按照每乡镇建1个卫生院、每村建1个卫生室、配备1名全科医生的标准,完成了11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建成了122个村级卫生室,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目前,全县农村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参与率分别为94.4%和97%。正在积极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将全县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全部纳入统一招标限价,集中采购,统一基本用药目录、统一价格、统一配送。    

        “农民领上‘退休’工资了”。志丹县双河乡毛项村81岁的李长年老人,通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每月可以从乡信用社领取60元的养老金。

        为了让农村群众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老有所养,2008年,志丹县在全县实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18周岁以上农业户口的农民,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缴纳50元,财政每人每年补贴50元,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从18岁缴到59岁,而60岁以上的老人不用交费就可以直接领取到每年720元的养老金。   

        为了继续维持志丹县新农保工作的先锋带头作用,志丹县按照知晓率、参保率、发放率三个100%的目标,精心组织,积极行动,于2010年10月底前,达到全县参保63732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599.015万元,为10044名符合享受待遇的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609.73万元。   

        “低保户有人照顾了”。如今,志丹县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2520元和785元,并实现了全面覆盖,有14120名困难群众从中受益。该县还特别注重了对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将“五保”对象供养金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使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分别在顺宁、旦八、杏河建成三个敬老院,对120名孤寡老人进行了集中供养。同时还建成122个村级卫生室,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的寻药就医。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白云奇 柴志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