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0日 星期五

    冰,融化了就是火

    ——评袁慧琴在《曙色紫禁城》中扮演慈禧

    傅 谨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20日   14 版)

        京剧《曙色紫禁城》对袁慧琴而言具有双重挑战性,因此,当她把这个重要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搬上京剧舞台时,无论她自己是否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她都是在为京剧老旦做了一次有价值的突破性努力。

        《曙色紫禁城》对袁慧琴的挑战,首先源于她扮演的慈禧太后这个戏剧人物的特殊性。一百多年来,历史学家们笔下的慈禧太后形象始终是负面的。慈禧这样的历史定位同样也镌刻在袁慧琴的记忆中。但是,当袁慧琴看到何冀平为香港话剧团写的《德龄与慈禧》时,意外地找到了对慈禧太后一种新的诠释。

        在晚清这个中华民族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慈禧处于历史的漩涡中心,她的人生起伏与国运兴衰紧密相联。在慈禧太后掌管国家最高权力的时期,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在国际竞争中遭遇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屈辱和挫败,这次挫败之所以对国人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冲击,是由于它带来的远远不止于军事的失利,更在于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就此荡然无存。《曙色紫禁城》不是要为这段历史以及慈禧的负面形象翻案,只是将慈禧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还原她作为一个女性的本色。于是我们看到,大幕拉开,紫禁城里的太监与宫女都在战战兢兢地为侍候慈禧而忙碌,袁慧琴一上场,简短的几句话,几个微小的动作,那个久居深宫,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太后睥睨世人的冷漠形象跃然而出,她就像一座冰山,压在文武百官和所有宫娥太监头上,当然还包括她的儿子——光绪皇帝。然而,自从在欧洲长大的大清国驻西洋大使裕庚的女儿德龄奉命进宫,慈禧的心扉一点点地被这位沾染了西洋习气却不谙宫中礼仪也不察处处杀机的姑娘打开,她性格深处的情感之火渐被点燃,慈禧的性格与表演由紧缩渐渐开放,终于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力量。

        袁慧琴扮演的慈禧没有纠缠于人物抽象化的历史评价,却用更多的舞台手段,表现了这个帝国最高统治者如何逐渐回归人性常态。她那曾经因权力的腐蚀而极度扭曲的心灵,终于找回人所应有的情感与理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慈禧,因而超越了单纯从是非功过角度做的历史结论,而拥有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度。

        《曙色紫禁城》对袁慧琴的另一重挑战,是如何充分发掘老旦这个行当的技术积淀。此次,袁慧琴用一系列既归属于京剧老旦的范畴内,同时又超越京剧老旦行当固有的人物造型和风格的手法,表现了慈禧这位外在强悍、内心却仍深潜如火深情的女性。她的舞台动作由滞重而逐渐放达,唱腔也渐趋饱满。《曙色紫禁城》的高潮,是慈禧听到她的情人——九门提督军机大臣荣禄因与日俄谈判备受凌辱、病殁边关的噩耗,国恨私仇凝为一体,发自肺腑地逼出痛彻心底的“将喜堂改为灵堂,我要祭奠荣禄!”此时的慈禧,在情感烈度达到顶点的同时,人格也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令人在暮色中,依稀看到几丝曙光。

        在大海深处,蕴藏着大量特殊的可燃冰。它们是冰,但融化了就是火。天地造化,无奇不有,天地间有的,人间也有。袁慧琴在《曙色紫禁城》剧中扮演的慈禧,就是如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