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0日 星期五

    每月艺点

    艺术必须逆流而上

    田 呢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20日   12 版)
    松影(中国画)朱豹卿

        修葺一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迎来了潘天寿、李可染、黄胄三位艺术巨匠的系列展览。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在花鸟、山水、人物三科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以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道路为个案,对中国二十世纪的美术进行整体研究,是人们了解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对于当代独特意义的窗口。在感受他们在当代文化史和艺术史上的重要价值的同时,一代杰出美术家的理想和追求对于构建中国美术现代性也有着更为现实的启迪。

        当下中国画面临怎样的处境?当代中国画的真实生存状态成为各方专家争议的焦点。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把首届中国画双年展的主题概括为“弘扬传统,开风拓新,彰显中国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绘画观念和形式的影响,如何彰显中国精神?专家认为,正本清源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地位在国际舞台上的凸显,民族和文化意识的强化,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越来越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其东方美学的韵致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中国画对精神生活的体察、感悟,对东方哲思的体现承载,也在含蓄、高逸的笔墨和设色中不断修为。

        对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中怎样深入研究、继承和弘扬,始终是伴随着中国水墨发展的重要话题,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画艺术的话语权,更是每位艺术家面临的挑战。其实关于中国画笔墨的思考和讨论从未间断。对水墨艺术从观念、形式、材料以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实践进行梳理和呈现,是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文化举措。

        中国画的弘扬拓新首先需要的是根基,是了解其传统精义。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强调,在大家都谈创新的今天,北京画院陆续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对中国画大家的艺术创作回顾是很有现实价值的,我们今天对中国画的理解要深入,对于创新要有深厚的根基。总结前人的经验,总结的不仅仅是技法,而且是标准与高度,是特质与精髓,从中了解历史的演变,艺术变化的动因与脉络。找出一个画家成功的艺术规律与这个画家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来得以增强我们对本民族的自信心。

        笔墨是活的笔墨,中国画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接受着来自时代变迁的改变。历经数千年的文化形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自我革新精神展现了中国画的开放与包容。我们在尊崇笔墨趣味的同时,也看到水墨所展现出的多样含义。在发生变化的新的艺术观念影响下,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笔墨不是简单的材质,它体现的是民族的哲思文脉,是民族丰富的文化承载。这也是其以东方美学的面貌为世界艺坛所做出的贡献,更是让中国的文化根源、文化精神活在今天的根本。我们有没有胸怀去接受今天发生变化的新水墨形式,寻求水墨的时代转型与发展?关键是认识到水墨作为传达方式与媒介的开放性。每个艺术家都会受到传统的影响,从中汲取创作养分,没有哪一个艺术家与传统艺术是割裂开来的,但是最终的艺术创造,还取决于个人对生命体验的直觉感受以及对文化的思考。创作需要真正走进传统,同时走进自己的内心。这貌似两个不同的方向,最终会走成一个圆,让传统艺术的永恒精神与自己内在的真性照面。

        “水墨当随时代”的进步,以及使水墨成为民族传统的文化身份得到世界艺术的普遍认同,需要的是艺术家借助水墨这一媒介再现现实精神生活,展现创造精神和文化活力。艺术家的个性、才华和思想获得自由展现,关键在于如何艺术地表现当代中国现实的深度以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而不是将水墨视为民族固有的艺术符号,把水墨材料直接当做“文化图腾”,变相为一种程式化的风格,丧失艺术发展所需的精神原动力。

        “艺术的永恒与流变,相辅相成,,回到永恒的源头,才能顺流而下走向新的未来。”这是庞薰琹与吴冠中对于艺术不约而同提出的相同启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