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0日 星期五

    千百年来,关于贵州安顺晒甲山上的奇怪文字,一直众说纷纭。文字内容是什么?什么人刻下它?夜郎古国与它是否有关?面对众多谜团,日前有学者提出,用仡佬文比对识别——

    千年“红崖天书”可破译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20日   05 版)
    ▲ 红崖天书所在崖壁。
    ▲ 红崖天书复制品。按仡佬文解读后,其文字内容是(从右至左):多思淳祷,夷安惊盛,长编为铸,雷绝削冤,巨钿方圆。鹤由湛、磊、炎、蒴、苍、丘、昕、虞。
    均为本报记者 程伟光摄

        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的红崖古迹,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断桥乡龙爪村东南的晒甲山西侧岩壁上。自明代以来,一直被视为“神秘天书”,数百年间,不断有学者对其考察研究,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破译热潮,形成了贵州独具魅力的“红崖文化”现象。

        关于“红崖天书”的文献记载

        “红崖天书”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断桥乡龙爪村东南的晒甲山西侧岩壁上,在一块长约100米、高3米的土红色的石壁上,分布有20余个非镌非刻、非阴非阳、似隶非隶、似篆非篆、形若古文的图画符号,字迹红艳似火,虬结怪诞,由于无人能识,更难解其意而被人们称为“红岩碑”、“诸葛碑”,晒甲山也常被人们称之为“红岩山”。

        公元1500年(即明弘治十三年),在《贵州图经新志》中记载:“红岩山,在永宁州西北八十里。近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声,或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疠。世传以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贵州普安州(今盘县)诗人邵元善认为,这是“诸葛亮与夷人诅盟的图谱”。他在《咏红岩》诗中写道:“红岩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丈。参差时作鼎钟形,腾踯或成飞走象。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即红崖所谓“天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与当地少数民族结下的诅咒盟誓的石碑。于是,也有了贵州巡抚郭子章在明万历年间撰写的《黔记》中关于“永宁有诸葛碑”的文字记载。

        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永宁州团首罗光堂想要拓印一大批红崖天书,送给顶头上司,便命令工匠用桐油拌石灰涂凸字面,使字变成阳文进行拓印,之后又命令工匠用锤钻将桐油石灰铲平,让人参照还残留的某些笔画,随意乱刻上一些似文似图的字,使红崖天书的本来面目被彻底破坏。此后,许许多多的官员和文人便依照着自己的想法和猜测,模拟出了各种各样的红崖天书。但是,自明朝弘治初年起,500年多来参与破解研究的人很多,却都存在诸多破绽或难以让人信服的地方,真正具有说服力,并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破译却始终没有出现。

        仡佬古文字的发现

        从2004年起,为组织编写好全国政协交办的《仡佬族百年实录》一书,遵义市政协组织和委托贵州省仡佬学会的部分同志参加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对云南省的麻栗坡县、西畴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等有仡佬族居住的地方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考察工作。2008年8月,贵州省仡佬学会的专家学者终于在黔北仡佬族民间发现了一部用汉字和仡佬古文字符号对应记述仡佬族历史文化的手抄本——《九天大濮史录》。

        《九天大濮史录》全书共511页,线装4册合订,内容主要记载了仡佬先民的起源、建国、兴衰经过及南宋以前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对仡佬先民的评说。文献中还对仡佬先民发现酒、茶、朱砂、水银的历史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包括牂牁、夜郎国建立的背景、经历的时限、大致范围等,是较为难得的历史资料。

        在本报2009年1月4日《贵州发现仡佬文字》、2009年2月2日 《一部“天书”揭开仡佬族历史之谜》、2009年10月16日《专家鉴定仡佬文古籍》报道后,民族学家和古文字专家对此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根据专家的建议,贵州省仡佬学会又多次赴仡佬族聚居区调查走访,相继在民间发现并征集到另一部手抄仡佬文献古籍《濮祖经》和全部由仡佬文书写的《九天大濮史录》,通过对《濮祖经》的认真翻译、比对,得知这部古籍约2万字,共211页,重点记述了仡佬先民中各先贤的丰功伟绩和卓越贡献,其他内容与《九天大濮史录》相互对应,只是重点以记述人物为主。仡佬古籍在民间的出现,为研究仡佬族历史提供了大量线索和珍贵信息。

        “红崖天书”与仡佬文字对照

        据《九天大濮史录》记载,宋朝的宋真宗与辽国签订缴纳岁币的“澶渊之盟”,为掩人耳目,宋真宗便授意宰相王钦若假称天意,以百字仡文诈仙人书,挂于承天门,被刚烈忠直的张咏识破而“知假告主”,说这是仡佬文不是天书,宋真宗笑曰:“仡佬,九天之子,天书如仡文,仡文如天书,何来假?”

        据各类文献资料记载,古代西南地区卜人势力范围极广,号称“百濮”,他们劈草开荒,强悍忠义,倡和合,兴巫道,固立天下,加之最早经营朱砂、水银、酒、茶、铜、铁、焰火等,民富国强,被人们呼之为“天之子,人中精”,作为其后裔的仡佬族,民间也一直有“天书”的传说,因此,传说中的“天书”实为仡佬先民的古文字。

        根据“红崖天书”所处的地域位置看,安顺自古就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之称,按《九天大濮史录》记载,属古夜郎国21府之一的柯王府。石刻上所刻的文字符号在《九天大濮史录》中均能找到对应的仡佬字符,且字符相似程度惊人,也与《濮祖经》记述的“竹王没于,周贞定王,当王一年,寒冷冬天,距离九天,十日路程,名柯之地,夜郎王府,葬于削岩,山绝远处”历史事件完全吻合,这是解读“红岩碑”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在贵州地下文物、民间工艺中,此类文字还有大量传承)。

        根据“红崖天书”记载的内容看,结合仡佬古文献资料的记载,专家推断:“红崖碑”的形成应为夜郎国初期竹王的子女所为,书写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68年(即周贞定王元年)夜郎国首任国王李竹王离世之时,距今约2500年时间。其文字内容是(从右至左):多思淳祷,夷安惊盛,长编为铸,雷绝削冤,巨钿方圆。鹤由湛、磊、炎、蒴、苍、丘、昕、虞。共30字。大意为:常常思念,真诚祷告;在平安祥和的夷人境内,发生了惊天震地的大事,一位用巨著长编都难以诉尽其功绩的大人物离我远去,其魂魄寄藏在一个雷绝削顶、无人能及的地方,他的无限荣光,将永远照耀四面八方,神灵的仙鹤将带去他的子女——湛、磊、炎、蒴(夜郎竹王之子)和苍、丘、昕、虞(夜郎竹王之女)深深的缅怀之情。也就是说,“红崖天书”很可能是居夜郎国柯王府的竹王子女祭祀夜郎竹王亡灵的一块碑文。

        天书与“古夜郎国”

        据仡佬古文献资料记载,竹王姓李名竹,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太阳当顶时,生于离九天母石三日路合溪李姓家人河中竹上,竹王执政42年,周贞定王元年死于牂王府,葬于削岩山。竹王时,夜郎国辖21府,竹王每府一妻,共有子女41人,其中子19人,女22人。

        按《九天大濮史录》记载,夜郎国疆域漫漭,竹王常往返于各府,战国初期周贞定王元年的一个冬天,竹王在巡游中,死于夜郎国的柯王府(今安顺市镇宁和关岭自治县一带),由于夜郎地域辽阔,加之天寒地冻,路途遥远,要告之各府和竹王的所有子女非常困难,便葬在柯王府辖地的一个绝削岩处的地方,由其柯王府所在地的八个子女共同立碑祭祀,盟告族人。

        根据学者的考证,夜郎国始称耶朗国,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建立,秦始皇时改耶朗为夜郎,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被汉王朝所灭,共经历18王、485年。

        有专家指出,仡佬族是西南地区最为古老的世居民族,自古就有“地盘业主、古老前人”之称,仡佬先民作为西南最大帝国——夜郎国的王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用自己的特产——朱砂、水银结盟于中原王朝,去展示自己的勤劳聪慧,并以“和训七规”(“和训”指“和合”二字;“七规”指“仁、义、礼、忠、孝、敬、让”)安邦立国,历经春秋战国血与火的洗劫,偏安于西南近500年。他们以当地的朱砂、水银、酒、茶、盐、铜、铁等交朋远游,自然也成就了西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诸多神奇传说,当然也留下了颇受争议的“夜郎自大”的千古话柄。

        尝试用仡佬文对神秘的“红崖碑”进行比对识读,可以让我们对千古谜团的“红崖天书”的形成背景、碑文内容和文字符号有更多的认识。那么,“红崖天书”为何会在黔中腹地出现?为何要书写于绝壁山巅?为何以红色为原料?为何使用这种神奇的“怪异文字符号”?诸多疑点似都可以从这条路径出发一一化解。采访结束时,一位学者特意强调说,尝试用仡佬文字解读“红崖天书”,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夜郎历史、寻找夜郎王墓、进而掀开神秘夜郎王国的面纱,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

        (本报记者 程伟光 通讯员 郑继强)

        链接

        在晒甲山附近的断桥乡龙爪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这首民谣暗含的意思是这样的:晒甲山的红岩对面有一堵白岩,红岩里面藏着十八抬金银,而对面的白岩里则藏着一把大秤,倘若有谁能够识破这“红崖天书”,那红岩(即“天书”的背后)就会自动地洞开,就可以去对面的白岩里取出那把足够称量红岩里那十八抬金银的大秤来。这个民谣虽然有些玄虚,可它却似乎又暗含着某种颇有意味的东西。如真是民间传说的“藏宝图”,是谁人所藏?为何将宝图刻之山巅?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也没有谁能真正地识破“天书”,当然,作为长期经营朱砂、水银、酒、茶、换市的夜郎王国,开通了自己的河道,交往于中原各地,可谓“富甲一方”,碑文又是用当时十分珍贵的朱砂书写,作为夜郎国第一王之墓,陪葬之物自然不少,故留下“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之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