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州5月18日电(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李汉荣、王丽霞)“物种灭绝速率没有想象得那么高”,今天下午,在中山大学举行的记者会上,针对刚刚被《NATURE》(《自然》)杂志采用的《种—面积曲线总是过高估计由生境丧失导致的物种灭绝速率》论文,生命科学学院何芳良教授阐释了其中的核心观点。
生境丧失导致的物种灭绝及灭绝速率测量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难题。目前广泛使用的“种—面积曲线反推法”,根据被破坏了的生境面积,通过逆向推导种—面积曲线的方式,计算物种灭绝速率。何芳良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导致一个物种灭绝所需的面积永远比构建种—面积曲线所需的面积大。基于该方法的研究会过高估计物种灭绝速率达160%。
一些科学家为了自圆其说解释“高灭绝速率”,提出了“灭绝债务”的概念,即被破坏过的物种,注定要灭绝。事实上,“灭绝债务”是个假命题,主要是因取样假象造成,即构建种—面积曲线的取样和从生境丧失推断物种灭绝的取样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不过何芳良同时承认生境丧失对物种灭绝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