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纸翼,随风摇曳,或散落田间,或栖于树枝——颇有些诗情画意的景象如果加上这样一个主语——超薄塑料袋,着实让人大倒胃口。在人群散去的集贸市场,在树木、篱笆、电线等诸多可供缠绕的地方,大量残破塑料袋随风作响的画面,相信许多人都并不陌生。
当然远不止景观,超薄之“祸”根本之处在于对生态、对健康长久而深远的危害。今年6月1日,“限塑令”即将三周年期满,但对超薄塑料购物袋这一白色污染的抵制和人们限塑意识的提高依旧任重道远。
小塑袋 大危害
三年前,国家发改委颁布“限塑令”,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简称超薄塑料购物袋)。
时下“超薄”之风正领时尚之先,塑料袋的“薄”带给人们生活的却只有“祸”。
由于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破损,废弃后容易被风等外力遗漏到现有垃圾处理系统外而不易回收,由此导致一系列环境与安全问题。
中国塑料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向记者介绍,超薄塑料袋埋在土壤中,长时间不会分化、降解,其大量堆积,造成农田、河流的严重污染;并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分流动,从而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在农村,塑料膜也很容易被牲畜误食,会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由于相对密度小、体积大,超薄塑料袋在填埋时,能很快填满垃圾场地,降低填埋场地垃圾填埋的能力,且由于填埋后的场地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在城市雨季或洪灾时,超薄塑料购物袋会堵塞下水道,阻碍排水,增加洪水泛滥程度。
更可怕的是,为达到超薄塑料袋的超薄及使用性能,有时生产企业会添加一些助剂。“这些助剂难免会迁移到包装食品中,从而对人体形成危害。”翁云宣说。
超薄之“祸”,“祸”从何来?
“为追求塑料袋低成本、高利润,绝大多数超薄塑料袋都是由较小规模企业生产的,其使用的原料多是利用垃圾收捡及工业废弃物、医疗机构丢弃的塑料垃圾。这些再生塑料含有未经安全评估的物质,天长日久,对人体健康会有潜在的安全危险。”翁云宣表示。
“限塑令”实施后,我国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明显减少,白色污染得到一定抑制,2009年和2010年,有关部门共查处不合格塑料购物袋21.5亿个,打掉非法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的小作坊129个。商场、超市和部分规范化的集贸市场已基本杜绝超薄塑料购物袋。
但是在集贸市场等零售场所,超薄塑料购物袋仍被大量使用,有的被用于直接包装食品。翁云宣指出,由于目前我国回收塑料再利用体系仍不健全,利用再生塑料生产的塑料购物袋如果直接接触食品材料,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目前一些回收料制作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仍有被用于食品包装的现象。
他表示,彻底消灭超薄塑料袋并非一日之功。目前来看,消费者限塑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消费者对于限塑令尚不理解、支持,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要全面遏制超薄塑料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管齐下 歼灭“超薄”
“限塑令”出台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为淘汰类产品,禁止在全国生产、销售和使用。
为严格执行“限塑令”有关标准和要求,各地从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入手,一方面清理、整顿生产企业,取缔无照经营户、黑窝点,引导关停小企业和家庭作坊;另一方面,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开展“限塑”专项检查行动,对商品零售场所进行集中检查,对不合格塑料购物袋产品予以查封和销毁。
在山东,原有各类塑料袋生产厂家1000多家,且绝大多数为间歇式生产的小型企业和家庭式作坊。“限塑令”出台后,多数已停产,目前全省仅有正规塑料袋生产企业100余家。
为促进塑料袋生产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云南省注重发挥塑料行业协会的作用,在网上发布了近20项技术开发项目的信息,对企业转型给予技术支持。截至目前,相关企业已完全实现转产,全省已无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
安徽省、重庆市、武汉市等省市分别对本地区的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和项目给予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塑料袋生产企业及时投资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生产可降解塑料产品。
尤为值得欣喜的是,在诸多限塑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下,限塑令已很大程度地从意识形态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全社会环保意识得以大大提高。 (本报记者 温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