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8日 星期三

    沉下去 扎下根

    24位作家赴基层“蹲点”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18日   07 版)

        本报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付小悦)“我有‘点’了。”辽宁作家尹守国日前在博客里表示。这个“点”,是指尹守国将赴辽宁朝阳市双塔区定点深入生活,为创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长篇小说做准备。

        近日,中国作协公布了2011年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名单,有24位作家将赴各地基层“蹲点”。这也是中国作协连续第二年实行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

        这24位作家选择的“蹲点”地点基本都在农村、工厂、林场、铁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如:广东的“80后”打工诗人郑小琼将赴广东东莞外资工厂,拟创作反映打工妹生活的诗歌;山西作家李骏虎将赴山西省临汾市古县,拟创作以1939年“晋西事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新疆作家买买提明·吾守尔将赴伊犁山区,拟创作反映伐木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等等。

        “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这是巴金先生的名言。2010年,中国作协开始实行作家深入生活制度,主要举措是:由作家本人或地方作协申报、中国作协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审确定入选名单,鼓励作家较长时间在基层“蹲点”,并由中国作协、地方作协为其提供联系采访事宜、后勤保障、基本生活补贴等具体服务支持工作。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杨承志说,这是“根据作家的生活积累和个人创作需求,为作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深入生活服务”。

        作为这一制度的首批受益者,2010年,有19位作家到了自己最想去的基层地方“蹲”下去。陈铁军在豫西山区老乡家中,一日三餐吃咸菜腐乳;胡冬林扎根长白山,笑称自己已变成“半个森林人”……得过鲁迅文学奖的年轻作家李浩曾说:“说实话,以前我对作家深入生活这个提法很反感,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生活,不需要再去下基层。”但写完一部长篇后,李浩感觉自己的很多东西都被掏空了,长期的书斋生活,对他人特别是对当下农村生活了解的匮乏,已经对创作上的提升构成了相当大的制约,而这次在河北省海兴县的生活体验,使他获得了更多观察生活和社会的视角。王昕朋则认为,这次“蹲点”是对生活积累的一次增补。

        “与中国作协的另一项重要工作‘重点作品扶持工程’相比,我们这一活动并不刻意强调要出作品,更强调的是引导服务作家深入生活。”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主任孙德全如此表示。但是,有了生活,又何愁没有作品?

        “生活是一口井。离了井,没水喝。”李迪深有感慨。20多年前,李迪曾在看守所深入生活,创作了《傍晚敲门的女人》等小说。但后来出国又回来后,说自己“回来很浮躁。离开了喜爱的公安生活,就写不出来了”。去年他到丹东看守所“定点”,创作了报告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

        “在今年第二次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申报评审过程中,我明显感到,作家的积极性更高了,知名作家更多了,这说明‘沉下去,扎下根’已成为作家的共识。”孙德全表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