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7日 星期二

    美国人是如何处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

    作者:中国计量学院 宋明顺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7日 06版)

        “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网上流行的这句话虽是貌似夸张的调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公众的无奈。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整顿和保障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仍未解决。我们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才能扼制住防不胜防的恶性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事件?美国在其经济转型时期也经历过类似于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和产品质量信任危机的困境,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呢?

        一、20世纪初美国恶性食品安全事件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高速增长,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在这一光环下,并不能遮盖暗藏的食品安全危机。1906年美国作者厄普顿·辛克莱撰写的记实小说《屠场》出版,书中描述了当时美国肉食生产加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暴露出其十分丑恶、肮脏的一面:“食品加工车间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腐烂了的猪肉、发霉变质的鲜肉,和着被毒死的老鼠一通铲进香肠搅拌机……”这一幕食品加工现场是20世纪初美国食品加工厂的真实场景。

        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读到此段时,开始恶心呕吐,将正在吃的香肠通通扔出窗外,并大叫着“我中毒了”。美国国内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欧洲也削减了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美国畜牧业呈现半颓废状态,致使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食品安全问题,最终促使当时的罗斯福政府制定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直接导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诞生并催生了美国现代食品卫生监管体系。

        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产品质量危机

        整个20世纪70年代,日本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一批批美国专家和企业界人士来到日本学习。

        美国人发现,日本人的成功之道在于“以质取胜”。1980年美国NBC电视台播放纪录片,介绍了日本全面质量控制(TQC)活动和约瑟夫·朱兰创立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第一次向美国介绍日本的爱德华·戴明质量奖及其在创造经济奇迹中发挥的作用。美国有4000万人观看了这部纪录片,纪录片录像带的发行创美国历史最高纪录。

        1983年9月,白宫生产力会议召开,美国总统、副总统、总统顾问、财政部长、商务部部长都在会议上发言,会议呼吁在全国公立和私营部门开展质量意识运动(quality awareness campaign)。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众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举行一系列听证会,并决定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设立美国国家质量奖,时任美国商务部部长马尔科姆·波多里奇亲自主持了该法案的起草工作。为表彰他的贡献,1987年8月,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以他名字命名的美国100-107号公共法案“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改进法”。

        美国国家质量奖每年评选一次,并由美国总统亲自颁奖,对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增长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美国解决质量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和产品质量危机都发生在美国的经济转型时期,这说明在经济转型时期容易暴露质量问题。美国解决和处理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至少有下列两条值得我国借鉴:

        1.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全民参与质量安全防范和质量提升活动。

        2.国家最高决策层高度重视质量问题。

        宋明顺,男,中国计量学院副校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CASCOWG33中方代表,标准化教育国际委员会(ICES)副主席、德国国家物理技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