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7日 星期二

    论点摘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7日 11版)

        后改革时代与中国“包容性增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双月刊)刊发了一组以“后改革时代与中国包容性增长”为主题的文章,分别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永秀撰写的《后改革时代中国践行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取向》、任保平撰写的《包容性增长的特征及其后改革时代中国的实践取向》、郭俊华撰写的《后改革时代中国践行包容性增长的原则及路径转型》。

        白永秀认为,包容性增长是在对传统增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经历了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到强调经济增长的后果和质量,最后到“包容性增长”的演进过程。包容性增长是基于“后改革时代”的主题而提出的,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是向谋求世界和谐转变,向均衡经济增长转变,向质量型经济增长转变,向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转变,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转变。

        任保平指出,包容性增长是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的后果以及广泛的社会因素几个方面实现合理包容,从而实现有效增长的目标模式。其理论维度包括:对经济增长条件的包容、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包容、对经济增长后果的包容。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是有机衔接和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战略思想,包容性增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是战略措施。

        郭俊华强调,包容性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判断,从这一价值判断出发,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和增长模式,要坚持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等原则,实现路径转型。

        中国工业的绿色转型

        目前,中国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和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国工业迫切需要加快绿色转型。《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4期)近期刊发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工业的绿色转型研究》一文指出,工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产业,工业绿色转型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在推动工业向绿色、低碳化转型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另一方面,实现工业绿色转型也将产生显著的效益。总体而言,工业绿色转型的效益远高于成本,这将成为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根本动力。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需要加快机制创新。以政府战略法规为支撑,市场化推进,鼓励产业界积极响应、企业自主行动和公众广泛参与,建立涵养环境规制、节能减排机制、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国际协调机制的综合性、开放式绿色转型机制创新体系,并在技术、资金、交易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丰富绿色转型的政策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不仅表明我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经济发展方向重新定位,推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学术月刊》(2011年第四期)刊发了南京大学洪银兴的文章《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发展理论创新》指出,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主要涉及:1、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型,由追求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转向人民收入增长,实现公平增长;2、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型,由引进创新转为自主创新,由跟随转向引领;3、经济发展引擎的转型,由出口导向转向扩大内需,由比较优势转向谋求竞争优势。所有这些发展理论的转型,将会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