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7日 星期二

    危急时刻,总有一抹橘红色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10周年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7日 10版)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哪里危急,哪里总能看得见他们,身着橘红色救援服,后背印着醒目的“CHINA”字样,生命探测仪、液压气垫等专业救援设备和搜索犬是他们必备的装备。

        组建于2001年4月27日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多次救援任务中,这支救援队都承担了最困难的救援工作。10年来,从印度洋海啸到巴基斯坦洪灾,从汶川地震到日本海啸,哪里有灾害,那里就有他们的足迹。

        搜索、营救和医疗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适应国内外大地震灾害现场紧急救助的需要,2001年4月27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主要任务是搜索、营救和医疗。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6.8级地震,组建不足两年的救援队,临危受命,首次执行救援任务,奔赴灾区搜索排查幸存者。

        2005年4月2日,青海门源发生雪崩,当地立即展开救援工作,但还有2名失踪人员迟迟未能找到。5日晚上,7人组成的救援队小分队赶赴青海,实施救援,并成功完成搜索定位工作,这是救援队首次在地震救援范围之外,开展的搜索救援行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迅速反应,首批队员190人于22时40分抵达成都太平机场。救援队先后转战都江堰市、绵竹县汉旺镇、汶川县映秀镇、北川县城4个城镇48个作业点,成功营救幸存者49人,清理遇难者遗体1080具,协助指导其他救援队营救出幸存者12人,帮助定位36人。“救援队的专业救援素质、科学救援行动和攻坚克难的能力,得到灾区政府、人民群众和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救援队有关负责人说。

        2010年4月14日,救援队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快速集结,并于当天赶赴玉树,克服了高原缺氧与严寒等困难,在深埋的废墟中共营救出7名幸存者,挖掘遇难者遗体31具,协助确认90余处遇难者遗体位置。

        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救援

        在国际上,这支队伍还拥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国际救援队,衣服上醒目的“CHINA”是他们的标志。参与国际救援事务,不仅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还能充分反映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表达中国积极建设和谐世界的愿景。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向日本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于13日飞赴日本实施紧急救援。 

        作为国际上第一支抵达重灾区的救援队伍,他们冒着余震不断和海啸警报频发的危险,不畏艰难困苦,战冰雪、抗疲劳,向灾区提供了及时高效、真诚无私的人道主义救援。救援队员们通过自己的真心、爱心、诚心和细心,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让我们把日历翻回到2003年,当年5月22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7级地震,首次参与国际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派出了30人的救援队伍,搜索出了一名被压埋的小男孩,开展了医疗救助、房屋安全性鉴定和地震科学交流等工作。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办公室的官员这样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为国际搜索救援舞台上一支宝贵的力量。”

        2010年1月13日,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中国政府迅速组派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海地开展救援行动。抵达机场后,一行68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即兵分两路:一支由搜救队员和医护人员组成的紧急搜救队赶赴太子港市区最严重的受灾现场,查看灾情并展开搜救;另一支搜救队则赶往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以架设通信和后勤设备。废墟下的生命随时可能终止,救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时任中国国际救援队总领队黄建发说,在最短时间内调集有限资源,向最需要的地区实施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搜救行动不分国界”。 

        随后,由中国国际救援队首席医务官侯世科带领的救援队驻扎在太子港总理府前的广场,为在地震中受伤的灾民进行诊治。队员们用板凳当桌子腿,用木板当桌面,搭起简易桌子,再铺上一层塑料布,摆上必备的药品,一个“流动诊所”就这样建成了。在当地政府官员的配合下,5个伤员为一批,被志愿者抬到“诊所”。听说中国医疗队来给大家治疗,不少灾民开始排队等候。 (本报记者 何 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