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飞过的百灵鸟,请你捎给总书记一句话,我们有家了。房子修得很好,庭院修得真大,家家户户搬进了新家,一个灾后的家,一个崭新的家……”
在汶川地震三周年的日子里,走进汶川地震重灾区——甘肃陇南文县,一首由本土音乐工作者创作的歌曲《总书记,我们有家了》在全县城乡唱响。发自肺腑的歌声,抒发了建起新家园的灾区人民的喜悦心情,唱响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情怀。
受灾群众住进了新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民生空前加强,人民群众意气风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文县走过灾难,走向辉煌,灾后重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魅力文县更富魅力,希望文县更有希望!
喜看新家美如画
山乡农民乐开花
走进文县,地震废墟已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个漂亮的新村、新居。
全县农村2.1万多户维修户,房屋维修一新;3.2万多户重建户,家家建起新家园。一座座漂亮的新居,既有新颖气派的小洋楼,也有宽敞明亮的青堂瓦舍,还有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别墅”。
深圳对口援建文县,不到半年时间,4个新村神话般地崛起在昔日的废墟之上,近600户农民有了新家园。新村里有五保家园、村级组织活动室、医疗诊所、农家超市、图书阅览室、篮球场,此外供电、供水、有线电视信号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
漩滩村是个重灾村,被列为文县第一批灾后重建示范村。县委书记把该村作为灾后重建的联系点,顶烈日、冒风霜,先后26次深入实地指导灾后重建,现场办公,解决疑难问题,加快了灾后重建进度。灾后不到一年,97户村民搬进新居。
文县有30多个藏族村寨、1400多户、6000多人,遍及全县10个乡镇。过去藏家人的住房简陋,如今告别陋室,家家有了新家园,过上安居乐业生活,唱响酒歌赞颂新家园,感谢党和政府:“深山里花儿尽情开放,是因为有雨露和阳光;藏家儿女建起新家园,是因为有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藏家儿女永远跟着共产党昂首阔步走向幸福吉祥的小康……”
文明春风吹山乡
新家园里新时尚
走遍文县农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新村,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现代文明的春风吹进深山,古老山乡不少陈规陋习已成为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农民的新生活、新时尚。
“土灶”下岗,“清洁能源”接班。过去,文县农民用土灶做饭,做一顿饭要烧不少柴,如今做饭烧水用上了无污染的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
火塘成为历史,电炉煤炉取暖。过去,文县农民用火塘取暖、烧水做饭。如今农民建起漂亮新房,用上了电炉、电暖器、煤炉等取暖设备,有的农家还安装了空调。
“茅坑”逐渐被淘汰,水冲厕所“上岗”。过去,文县农民家庭的厕所很简陋,土坑上面搭两块木板,当地人称“茅坑”。如今,这些茅坑被水冲式厕所取代。
土炕留下记忆席,“席梦思”温暖梦乡。古老的土炕,曾是文县山乡农民的人生伴侣,如今被席梦思床取而代之,冬天席梦思床上还铺上电热毯取暖。
建起新家园,倡导新生活。文县农民建起新家园,还在房前屋后和街道两旁植树绿化,美化了村庄环境。大部分村庄还配备了专职保洁员,建造了垃圾处理场,一些新村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不少村制定了文明公约,建起文化广场、草坪和凉亭……引导村民向城里人学习,做到居室清洁卫生、房前屋后环境整洁优美,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习惯。
助农增收奔小康
精神家园前景广
建起新房子,过上好日子。这幅写在农村墙上的标语,表达了文县山乡农民的心愿。
文县把劳务经济当做助农增收的“铁杆庄稼”,通过搞好技能培训、发布务工信息、建立劳务基地等措施,为农民工提供各种服务,开辟了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子。去年,全县务工农民达5万多人次,务工收入4.7亿多元,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
文县依托光热气候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按照“东南茶叶,西北药材,半山干果,川坝蔬菜,库区水产”的特色产业布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特色产业面积已发展到90多万亩,每年为农民增收两亿多元,人均收入超千元。
在重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文县通过重建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倡导传承感恩文化。精心打造百里阴平文化长廊,文县在境内公路沿线和20个乡镇、310个村社绘制文化墙932面。土生土长的“文化墙面”,营造出乡村文化的新风尚,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文化大院、农家书室、琵琶弹唱队、红歌演唱队……在文县随处可见,建起新家园的山乡农民唱响了新生活的赞歌。
民生工程惠民生
基础设施铸辉煌
涉足文县灾区,你一定会欣喜地发现:最漂亮的是新村,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文县在灾后重建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千方百计地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始终坚持把民生项目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文县争取各类资金6亿多元,重建103所学校,并对15所学校进行整体维修。如今这些教育重建项目均已竣工,全县4万多名中小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灾后重建中,文县争取医疗灾后重建项目29个,其中县以上项目4个,县以下卫生院25个,总投资1.2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的同时,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
文县基础设施项目,既是重建项目,也是发展项目,为灾区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文县在灾后重建中着眼长远发展,把国道、省道、县乡公路、通村公路恢复重建作为重要项目。国家投资9亿元,对文县境内的212国道和2条省道进行了改造,为甘肃南大门的畅通铺设了一条金光大道。文县还争取投资2.57亿元,修复和修建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阴平古道行路”已成为历史,新公路连起了文县的村村寨寨,连着文县人民的新生活。
一个个民生工程,一项项基础设施,把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付诸实践。坐落在文县县城白水江南岸、投资1800多万元、占地面积31亩的应急避险场所,已建成并开放。文县围绕“打造民生水利”,利用国家投资的1.35亿元水利灾后重建资金,建成307项水利工程,绘出一幅水利新画卷,12万农民饮上安全水,恢复和新增水浇地3万多亩,55个村和1.37万多亩耕地免除水患威胁。三年来,文县利用国家的3.74亿元灾后重建资金,完成文县县城南山康家崖滑坡灾害治理、关家沟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等113项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工程。
在“特”字上下功夫,在“秀”字上做文章,文县城镇建设不断传出新捷报,县城街道拓宽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城区垃圾场、五保家园、天池景区开发建设工程……这些关乎百姓生活的项目无不温暖着文县人民的心窝。
新家园、新气象、新生活、新希望。励精图治的25万文县人民,正以昂扬的姿态、必胜的信念,与时俱进,顽强拼搏,建设新文县,开创美好未来,迎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本报记者 陈宗立 本报通讯员 刘启舒 司小平 刘二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