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到现在三年了。这三年,我总是忍不住要去北川,一次又一次,就是想去,大概有200多趟了吧。整理这三年去北川拍的片子,1000G的硬盘,满满当当已经5个了。”杨卫华的语调平铺直叙毫无波澜,其实,这些数字绝不简单。
杨卫华,三年前的大地震发生时,他是北川所隶属的绵阳市《绵阳晚报》摄影部主任。地震发生时,他冲上摇摇晃晃的大楼,从一片狼藉的家里抄起两台相机就直奔据说灾情最重的北川老县城。他是第一批进入县城的记者,也是积极救援的汉子。
他抓拍了感人至深的《敬礼娃娃》。在“5·12”后一片悲情伤痛中,把灾区无言的感恩、力量凝固成激励抗震救灾的经典。
“地震之后的第一个春节,我是在老县城边上任家坪老百姓家的救灾帐篷里过的;第二个春节,我是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老百姓的板房里过的;第三个春节,我是在搬进新居的北川人家里过的。三年三个模样!不容易!真不容易!”
“今年大年初一,我收到已经回到山东的一个援建单位朋友的问候短信,我这样回复他的:‘大年初一,当我完成采访,拖着疲倦的身子一步一回头地离开重生的新北川,回眸间泪花满眼!震后三年了,帐篷消失了,板房拆了,山东兄弟走了,新北川开城了!此时此刻我真是百感交集!为北川也为自己!’”
“三年了,北川,我终于可以放心了!”杨卫华沉默了很久,是动情,或是哽塞,他没有说话,只是浅浅地笑笑。
我们可以放下让人牵挂的北川,让人牵挂的灾区,但是,我们都不会忘记这里,不会忘记这里的事、这里的人。
(本报记者 练玉春、邢宇皓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