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记者来到了北京景山后街一个大院里的走进崇高研究院,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风格的两层小楼。院长贺茂之将军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前不久,本报曾刊出一篇感人至深的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深深地打动了贺院长,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给报社写来了一封信,倾诉了他的感触和感悟。
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就从贺将军那封见报的读者来信聊起,提及此事,贺茂之将军仍充满激情。他说,作为光明日报的忠实读者,每天都会看光明日报,当看到这篇通讯和第二天的相关报道后,心潮澎湃,脑海中立刻就冒出五个字“这就是崇高”,崇高并不遥远,崇高就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崇高的光华在闪烁,他想把这种感慨尽快地告诉大家,于是怀着让人们都来弘扬崇高、走进崇高的愿望一挥而就写成了那封读者来信。
说到崇高,说到崇高研究院,贺茂之将军立刻兴奋起来:“一提崇高,不少人以为崇高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曲高和寡。其实不然,崇高就在人们心中。人人都崇尚和追求真善美,真善美就是崇高的元素,至真至善至美就是崇高。”他向记者谈起了研究崇高的缘由,当初在张爱萍将军身边工作时,接触了各条战线上的不少英杰人物,他们的崇高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也想为这些崇高人物作传,所以从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退休之后,就组建了“百家崇高工作室”(即“走进崇高研究院”的前身),计划遴选百名当代大师、将军和英杰人物作为研究与宣扬的对象,把崇高精神广泛地传播出去。此外,贺将军对一些译自国外的讲成功成才的书也有不同看法,觉得身边有这么多大家公认的崇高人物,他们都是些可亲、可敬、可学的人物,为什么不把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才、如何成功的经验记叙下来,让大家了解和学习呢。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现象的存在,也让人们感到精神、道德、文明等方面有着某种缺失,贺将军认为这实际就是崇高的缺失,应该弘扬崇高,这也是社会的需要。正是基于这几点,贺茂之将军建立了这样的机构,来研究和宣扬崇高人物的崇高精神。
“我们研究院主要进行研究走进崇高理论,编辑出版“走进崇高丛书”,摄制发行走进崇高大型人物记录片,研制开发崇高精神艺术品,组织弘扬崇高精神的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贺将军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着院里的情况。目前,研究院已编写出版了《崇高的震撼——来自汶川大地震的报告》、《走进崇高》、《中外崇高论》、《崇高的位置》等一系列“走进崇高丛书”,完成了十多部“崇高人物”大型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举办了中国首次走进崇高理论研讨会和中国首次军人崇高书画艺术大展等活动。“光明日报报道了我们的研讨会,我也是光明日报30多年的老读者老作者了,阅读光明日报是一种理论上的学习、思想上的提升和学识上的增加。”贺将军又饱含深情地讲起了与光明日报的“交往”。
贺将军对记者回忆道,他在济南军区做文化工作时,就把光明日报当作重点的报纸来阅读,到北京工作后,只要订报就少不了光明日报。贺将军还经常把一些文章中对工作有益的段落摘抄下来,随时查阅。他认为光明日报准确及时地宣传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具有指导性的媒体。尤其是光明日报的理论文章和研究,他非常关注。同时联系走进崇高的研究,也特别留意光明日报关于具有崇高精神人物的报道,随时随地进行积累,并定期进行学习研究。如光明日报前一阵的《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通讯,就是对身边崇高典型的宣传,无论是15年如一日关照老人的学生们,还是李维贺老人和他的邻居,都有崇高的精神,还有之前报道过的杨善洲老人,他数十年如一日,无论在职还是退休,都在植树造林,这也体现出了一种崇高。这些报道都说明,人们就生活在崇高之中,崇高就在人们的身边。说到这儿,我们大家都笑了,贺将军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传统美德,都是目前报纸宣传的主题,开展走进崇高的讨论,宣传走进崇高的话题,一定会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产生良好社会反响的。”他认为,崇高精神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的,也是应党心、顺民意的。现在落实中央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国家的软实力,都是一种崇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崇高,国家软实力的亮点也在此。大国最好的形象是崇高的形象,历史上从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佛家提倡的乐善好施,共产党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共产主义,这都是崇高,古往今来优秀理论的精华都与崇高相连,广泛宣传崇高也能为广大读者和社会所接受所承认。要激发人们学习先进,走向崇高的积极性,“发乎其上,取乎其中,发乎其中、取乎其下”。宣传好人好事,若升华为崇高行为、崇高精神的宣传,并开展这样的讨论,就更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调动人们的热情,更具有震憾力和影响力。贺将军强调说,这种建议,主要是出自一种责任感。光明日报是党的报纸,它对读者负责,读者也对它负责,它有益于读者和社会,读者也想得益于它,借助这个报纸,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与贺将军的一席谈话,让我们对崇高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解读,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更感到媒体所应担负的责任之重。而从贺将军的言谈话语间,我们也感受到一位老读者对报社的深情关爱、一位老作者对报社的喜爱信任,更体会到一位将军对报社的殷殷期盼。(本报记者 刘小兵 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