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3日 星期五

    永恒的力量

    ——汶川地震三周年灾区纪行

    作者:薛 萍 邓 灼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3日 08版)

        五月的鲜花开满蜀中大地,“5·12”特大地震三周年就这样如期而至。

        三年的历程是如此漫长,不屈的人们擦干泪水,挺起脊梁,用坚强、坚韧、豁达,一点一滴重建着自己的家园。

        三年的历程是如此短暂,从满目疮痍到复活新生,仅仅1000天的日历,已真实地记录下灾区重建跨越20年发展的辉煌篇章。

        三年来,我们无数次地走进汶川、北川、青川,无数次地感动、感慨、感怀。

        今天,站在三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我们再次沿着龙门山脉而行,记录、见证、追寻:

        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走进灾区,听到基层干部说:我们的发展提速了几十年;听到老百姓说: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我们看到了城市新格局、民生新期盼、产业新构建、发展新转变带来的巨大变迁……

        是什么样的精神铸造了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奇迹?

        是什么样的力量谱就了灾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史诗?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废墟上重建起更新更美的家园

        青色外墙,红色嵌砖,蓝色屋顶,一座四手紧紧相握的雕塑高高耸立,寓意“聚八方之爱、汇力量之源”的“聚源”精神,这就是七一聚源中学。

        走进这座由“特殊党费”汇聚而成的学校,标准的红色塑胶跑道、碧绿的人工草坪球场,宽敞坚固的教学大楼映入眼帘,让人感到这所新学校带来的蓬勃朝气与青春活力,只有教室门口摆放着的两部轮椅,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发生的灾难。

        大地震让都江堰市聚源中学遭受重创。灾后重建中,中央组织部决定用“特殊党费”援建聚源中学。学校于2008年12月17日破土动工,仅用8个月就完成竣工。

        为了铭记自愿交纳“特殊党费”的共产党员的恩情,新聚源中学正式定名为七一聚源中学。标志铭党恩,爱心传久远。

        “特殊党费”——这是在撼人的大难面前,共产党人迸发出的撼人的爱心。他们不仅舍生忘死、冲锋在前,而且义无反顾地伸出救援之手,自发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地震发生后,全国共收到“特殊党费”97.3亿元。

        放眼世界,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唯有团结的民族可以在灾难的锤炼中变得更坚强。三岁的小男孩躺在担架上向救援者敬礼,年轻的警察妈妈敞开怀抱为失去母亲的婴儿哺乳,“上海奶奶”为灾区的孩子卖房建学校……至今我们还清晰地记得这些细节,更忘不了举国默哀的三分钟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那经久不息的加油声,那一刻13亿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13亿人的心凝聚在一起,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 

        13亿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就能创造出这样的人间奇迹——“100%竣工、100%搬出过渡房、100%迁入新居”……

        在安县,5000亩辽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辽宁援建方和安县政府联手为当地农民打造的一个“致富园”。

        在青城山下,一个10万亩的现代农业聚集区,是上海援建的一个项目,园区每亩地的产值最高可达数十万元。

        在什邡,以宽阔的“北京大道”为代表的“一纵六横”道路工程,让每个今日走进什邡的人,都能亲身感受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谱写从重建到跨越的恢弘篇章

        震后三年再走灾区。

        一路走,一路感动;一路走,一路振奋。

        团结拼搏的中华民族,在如此巨大的灾难之后,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在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然创造出了史诗般的人间奇迹。

        震后一月,省委书记刘奇葆在重灾区调研时一语中的,“灾后重建是企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企业扩大投资、扩大生产就是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最大支持。”

        大灾之后大发展,因为汶川地震灾难的损失前所未有,所以灾后重建的挑战和机遇也前所未有。

        这机遇来自四川各级党委政府。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五大重建”规模力度之大,在四川历史上从未有过,在全国救灾史上也从未有过。

        这机遇来自党员干部。他们敢打硬仗、勇于奉献。

        这机遇来自人民群众。他们忍着伤痛,从灵魂深处发出呐喊:“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走进极重灾区绵竹,谁都会陶醉于眼前的景色:一面是山上繁花点点,田间麦苗青青,绵竹年画映衬着川西民居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田园画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是如何绘制的吧。

        “平武羌乡第一村”绵竹市牛飞村在地震中,全村90%以上的房屋倒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在重重困难面前,牛飞村党支部抓党建聚民心、推重建促发展,积极创先争优,带领全村群众在危难中前行。

        三年重建,三年不畏艰险,三年百折不挠。付出终有回报,现在的牛飞村一派欣欣向荣。

        从毁灭到新生,从残败到美丽,这是多么让人惊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这里行走,我们看到的是张张充满自信的脸庞,感受的是坚定坚强的信念。

        压力与磨难催生伟大的精神,考验和挑战锤炼民族的品格。汶川特大地震,刻下一个悲壮的过去,标注一个伟大的开始。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践行“经得起实践与历史检验”的郑重承诺

        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宽5.12米、高14.28米的大爱崛起碑,碑体像一个大写的“人”字,象征着震不垮的青川人、击不倒的四川人,寓意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走进大山深处的平武县城,我们看到了县委简陋的“板房办公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00米外,大气磅礴的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豪华得如同一个高级酒店。1000米外的平武中学,造型别致的校舍沿山脚依次排开。

        县委书记刘少敏介绍说,在绵阳,当一个个民生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后,极重灾区的北川、平武,行政中心等项目才会开工。

        从都江堰出发,顺着岷江蜿蜒西行,我们走进了汶川县水磨镇。青山和绿水掩映之间,白墙青瓦间点缀着黄色羌族碉楼和红色阁楼,中国结、灯笼、牌坊点缀其中,如同一幅如画长卷迎面展开……

        水磨镇离震中不足10公里,汶川大地震让水磨镇百姓的家园遭受惨重损失,同时也获得了新生的机会。震前的水磨烟囱林立,6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厂房终日排放烟尘,环境污染也曾是当地百姓心痛的事。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重建不能走老路,在阿坝州委、州政府的科学决策下,实施“工业北上”,水磨镇找到了一条发展生态产业的可持续致富之路,终于有了我们面前世外桃源般的美丽。

        和水磨一样,整个灾区重建要不留隐患,不留遗憾,不留包袱;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子孙后代负责,这也是中央和四川省对灾区人民的郑重承诺!

        北川、青川、什邡、汶川、汉源……从一开始,各重灾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就充分借用“外脑”,举全国、全球智慧规划重建,确保了规划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

        以北川新县城作为一个“标本”来进行“解剖”,可以更深地理解“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细致入微。 

        行走着、感悟着,老城、老景的记忆在渐渐模糊,新城、新景的印记在不断增强。

        从悲壮中豪迈走来,四川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四川答卷”。

        而在血与火中铸就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收获的一份永久财富,必将以奠基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而载入史册。

        (作者单位: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