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1日 星期三

    昆曲幽兰更芬芳

    艾 莉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11日   14 版)

        随着《兰苑芳鳌——中国昆曲600年全景》主题展览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中国昆曲入选“非遗”十周年纪念活动由此拉开了大幕。全国七个昆曲院团纷纷演出自己的保留剧目和新创剧目,专家们也在论坛上为昆曲的发展献计策。从衰落到蓬勃,入选非遗十年的昆曲,如今已是“春色如许”,更加芬芳。 

        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几经兴盛与衰败。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第一次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全国昆曲有六团一所,即上海昆剧团、江苏省苏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浙江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6个昆曲院团及浙江省永嘉昆曲传习所,全部从业人员800余人,号称“八百壮士”,颇有悲壮之感。入选非遗十年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昆曲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对昆曲艺术进行抢救、保护和扶持的各项政策,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规划和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2011年全国人大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01年,首届中国昆剧节在苏州举办,昆曲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节日。每三年一届的昆剧节,已历四届,七大昆剧院团每次都有新戏和新人的推出,全国从业人员已达数千人。 

        十年来,昆曲传统剧目的抢救大见成效,200余出传统折子戏重现舞台,许多传统大戏也首次全本呈现在观众面前,如四本的《长生殿》、三本的《牡丹亭》、两本的《西厢记》等。尤其是《长生殿》借鉴了连台本戏的结构,以43折最接近清初著名剧作家洪升50 折原著全貌的形态登台,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而青春版《牡丹亭》则赢得了众多年轻观众。各昆曲院团的新戏也好评如潮,北昆有《宦门子弟错立身》、《红楼梦》(上下本);上昆有《班昭》、《伤逝》、《琵琶行》、《一片桃花红》;浙昆有《公孙子都》、《徐九经升官记》、《红泥关》、《临川梦影》、《乔小青》;江苏省昆剧院有《梁祝》、《蝴蝶梦》、《1699·桃花扇》。此外,湘昆的《荆钗记》、永昆的《张协状元》等,都是在尊重和坚守昆曲本体特征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和情趣,同样受到专家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昆剧《公孙子都》先后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剧目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和法国巴黎中国戏曲节“塞纳大奖”等殊荣,享誉海内外。 

        昆曲作为一门心口相传的艺术,如何再现当日的辉煌,人才至关重要。对此,文化部和各级政府抓紧制定昆曲各门类艺术人才的培养计划,定期举办有影响力的各类昆曲活动和全国性青年人才培训班,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学习的机会。自2002年起,举办全国昆剧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为青年演员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如今,蔡正仁、岳美缇、计镇华、王芝泉、侯少奎、汪世瑜等老艺术家老当益壮,并在演出之余悉心教授学生;林为林、王芳、魏春荣、谷好好、柯军、张军等中青年演员已成为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北京戏校和上海戏校昆剧班的后起之秀们如翁佳慧、张莉、邵天帅、张淼、姚徐依、倪徐浩、钱瑜婷等,颇有潜力,令人欣喜。这样的人才层次结构,昆曲人才在今后二三十年里不会有断层之虞。如今的昆曲舞台,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各领风骚。

        昆曲影响扩大,入选“非遗”十年,昆曲已逐步摆脱困境。为让古老昆剧走近大众、走近青年,上昆发起了“兰韵雅集”会员俱乐部,举办形式多样的普及性演出。北昆在北大百年讲堂的昆曲展演既为青年演员提供了演出机会,也以精彩的演出征服了莘莘学子。昆曲不再孤芳自赏,正走进大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知音。昆曲剧场里,这几年黑发观众渐渐超过了白发观众。有些白领、大学生以欣赏昆曲为时尚,为艺术情趣高雅的标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