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1日 星期三

    新汶川里话重生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11日   01 版)
    映秀群众的新居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

        穿行在当年的地震灾区,夺人眼目的,是排排挺立的新房;听到见到的,是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而当你与人们谈论三年重建的历程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湿润了双眼。这时我们强烈感到,与一座座重新挺立身躯的城市、乡村一道,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一次次锤炼中淬砺、升华。我们体会到他们心中有一个精神支柱,我们理解是什么又是怎样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精神的丰碑树在每个人心中

        “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来营救我们,当看到‘十五勇士’的降落伞从天而降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仿佛回到了三年前,言语间,范朝霞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我们知道,党和人民从来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不是孤单无助的。”

        很多人是通过汶川大地震才知道“茂县”这个地方的。这座因地震而与外界失去联系的孤城,对外发出的第一波信号,来自舍生忘死伞降在崇山峡谷间的15名解放军战士。“这是被受伤战士鲜血染红的降落伞。”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展厅里,范朝霞特别指给记者看。在第64次往返灾区中不幸牺牲的邱光华机组、为传送灾区消息而被山间滚落巨石击中牺牲的挂职干部王继余、为救病人被坍塌墙体砸伤牺牲的余国林大夫、推迟婚期抢修通往茂县公路的山西援建者张东海……一个个普通的名字、一个个不平凡的榜样都被放置在展览最醒目的位置。

        “将他人安危置于个人生死之上,这是一种生命实践意义上的‘真’;对家、国的爱,对社会、民族的爱,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这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善’;普通人的英雄壮举在地动山摇的废墟中挺拔坚韧,是一曲感动心灵的乐章,这是真正的‘美’。”四川省委党校讲师顾炯深有感触地说,“在地震灾区乃至全国,英雄,不仅成就了自身的伟大人格,他们的事迹和内蕴精神也通过人与人的互相感染而向社会各个角落传递,以几何倍数‘再生’。由此铸就的价值精神丰碑,不仅矗立在灾区土地上,更矗立在国人心中。”

        不是每个人都是英雄,但普通人同样可以创造奇迹。“三年来,我们几乎没有完整的休息日。”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范朝霞感受颇深,“说实话,夜以继日的工作有时甚至让人感到疲惫,但我会常常想起地震期间的那些日日夜夜,身上又会充满能量。不仅是我,我周围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这场地震灾难对我们的生命来说,是一次劫后余生;而此后经历的一切,对我们的精神,真的是一次洗礼重生。”

        在曾经的地震灾区,几乎每一项成绩都在不断刷新。就在茂县,三年重建,村镇已经焕然一新,受灾群众住进了新房,公共服务有了全面改善……与震前的2007年相比,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增长3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0.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9.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经济社会发展之快,不仅让很多外来者惊讶,甚至也超出了本地百姓的预期。

        秘诀何在?从表面上来看,是来自灾区干部群众每周7天、每天16小时以上的努力工作。而支撑起这一切的,是人们对英雄的铭记与致敬,对挚爱同胞的感恩与回报,对未来新生活的无限渴望与追求。

        美德的力量靠大家共同坚守

        通往九寨沟的213国道上的“回归饭店”,在汶川大地震中,曾是数百位游客的“生命庇护所”。在丈夫、女儿生死未卜的情况下,饭店老板娘刘陈军没有片刻踌躇,率先冒着飞泻的山石指挥伙计救护伤员,为数百位被困群众免费提供食物、饮水和栖身之处,为打通生命线的解放军官兵指引方向……

        几个月前,“回归饭店”重新开张。在饭店歇业的这两年多里,刘陈军开过砂场,为了节约成本,她亲自顶班洗砂,以保证灾后重建的乡亲拿到仅为市场价一半的砂石料。如今,结束了砂场“历史使命”而“回归”的老板娘笑脸依旧,豪爽依旧。

        直到今天,刘陈军有时仍会打开三年前用过的那部旧手机。因为那里,存着当年受“回归饭店”庇护的“难友”们安全撤出灾区时沿途发来的报告自己平安、关切刘陈军安危的短信,数量之多,铺天盖地。

        在别人看来原本应该是“被感恩”的对象,但刘陈军口中说得最多的,却是对他人的感谢。“有人问,地震中你为了救助被困者花了十几万元好理解,可地震过去了,你起早贪黑开砂场为什么还是分文不挣呢?答案很简单:在地震中没吃没喝的时候,你有钱有用吗?经历了这场大灾难,很多人都明白了,赚钱是为了把它花在最有用的地方,能够帮助别人才是最大的快乐。”刘陈军说,“我真的要感恩,如果不是这么多人为援建灾区奔忙,要不是他们把门前这条路重新修好,我的饭店又怎么能再开业、还这么红火呢?”

        与被网友誉为“羌山最美老板娘”刘陈军的故事相比,映秀镇村民郭红所做的,虽不起眼,却同样令人感动。郭红是记者在映秀镇随意采访的一户人家的女主人。丈夫去世,她带着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还患有脑瘫,每月靠打扫卫生和临时短工获得千把元收入,而每周往返接送在外县上特殊学校的女儿就要花掉近百元车费。由于经济拮据,她今年春节前搬入的新居里几乎没有什么摆设。即便如此,她却把一间房免费提供给为邻居装修的工人住。当记者问为什么不能稍微收一点钱补贴家用时,这位朴实的妇女腼腆却坚定地摇着头:“就是帮忙喽,那个咋可以嘛!”

        从天崩地裂中的生死守望,到重建家园时的互相扶助,看似有难易之别,其实一脉相承。

        “在灾难面前,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共同命运,和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共和国国民的共同责任与义务,我们发现了所有人共享共创的道德价值,我们有了一种共同的情感情怀,一种共同的意志意愿。”中共中央党校周熙明教授说。

        有这样一组数字——截至2011年3月底,汶川地震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占概算总投资8658亿元的91%;未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属于省定灾区县重建的13647个项目,已完工81.6%,完成投资1052亿元。

        当这些数字已经切切实实变成了百姓身边的真实感受,记者不止一次听到群众感叹:“这三年灾后重建,我们的发展水平至少加快了三十年!”

        物质生活的提升可以用时间为尺度来概算,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所带来的伟大力量,我们又将怎样估量?

        “三年来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一种正确的理论一旦变成了千百万人的生活理性,一种崇高的道德一旦获得了千百万人的生命担当,一种价值理想一旦成为了千百万人的内心向往,这种理论、道德、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无可阻挡的现实力量。”周熙明教授说。(本报记者 邢宇皓 练玉春 余长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