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0日 星期二

    芜湖“演艺大战”的背后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0日 09版)

        江城芜湖,近年来,上演了一场此消彼长的演艺大战。

        2005年以前,安徽省芜湖市共有四个大的院团方阵——大型企业集团作后盾的芜湖卷烟厂剧团和芜湖港剧团,有资金实力,演出多;随后又来了方特欢乐世界里的表演团队,也成为芜湖演出市场的主力军;而有50多年历史的国有芜湖市歌舞团、越剧团、黄梅戏剧团、庐剧团等演出“正规军”,却奄奄一息、艰难度日,一年演出不到30场,演职人员的月工资不足1000元,与其他院团相比,国有院团可谓“囊中羞涩”。

        2006年,国有文艺院团迈出改革的步伐,6家单位整合成芜湖市艺术剧院;之后,核销事业编制,2008年正式转企改制成为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几年来,在市场的大潮中搏击,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尝试着去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最终占领市场,使得芜湖的演出市场格局也在悄然改变。

        时至今日,经过市场的严酷检验,转制后的安徽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转危为安,方特欢乐世界的表演团队在自己的“自留地”中存活,而芜湖卷烟厂剧团和芜湖港剧团不进则退,黯然从演出市场上消失……

        “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是因为我们逐渐懂得了市场。”安徽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承宪说:市场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就如鱼得水,获得发展的动力;用不好,不懂得市场的规律,只能被市场拒之门外。

        “原来是事业单位,几乎从不研究市场,丝毫没有营销的意识。”张承宪深有感触地说,转企改制后,逼得我们去学会“经营”,全面对接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的内部管理也精简、扁平化,突出演艺营销、培训和综合经营;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提供给客户的节目单也变得灵活多样,可“点单”也可“订单”;为开拓演出市场,剧院实行“全员营销”制度,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去“推票”,主动向人介绍剧院、介绍剧目,在营销的过程中,更了解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再回头来修改节目内容,提高演出质量。

        改制五年来,芜湖市艺术剧院演出场次明显增加,累计演出874场,平均每两天一场,演出总收入1180.77万元,演职员们也一改往日的悠闲状态,变得充实忙碌,月平均收入从1000余元增至3500元,整个院团焕发了久违的生机和活力。

        张承宪从那些退出舞台的院团中也悟出了新的市场法则:院团要赢得市场,关键要有人才、有创作、有作品,这样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为此,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艺术创作剧本。五年来创作、排练《戏苑芳菲——黄梅戏、越剧优秀传统剧目集锦》等剧目;创作《铁画魂》、《皖之风,徽之韵》等原创歌舞类作品318件,件件都富含芜湖特色和风韵。(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