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0日 星期二

    感恩化作奋进的力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0日 01版)

        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爱心奉献和鼎力支援,让灾区热流涌动。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常怀感恩之心、常说感恩之话、常做感恩之事,并将其转变成精诚无私的爱心反馈、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和灾后重建的有力实践

        汶川,从2008年5月12日地摇山崩那一刻起,全国各地真挚情感和无私援助就源源不断地向这里集结: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共同扛起国之危难;解放军、志愿者、医疗工作者、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等千里驰援,形成抗击灾难的强大力量;19个对口支援省市,组织精干力量、动用大量资源,全力以赴倾情援建。

        中华民族历来有感恩的传统,四川人民更懂得感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常说感恩之话、常做感恩之事,用最朴素却又最真挚的方式,表达着感激之情。

        一幕幕感人场景至今仍深深地烙在人们脑海:灾区随处可见“伟大祖国好,共产党最亲”的标语,家家户户屋顶飘扬的国旗,刚从废墟中救起的敬礼娃娃,举着“谢”字的白发苍苍的老人。此外,震后重建的地区还广泛而密集地汇聚着以支援地命名的建筑、小区、街道……四川人民将感恩的情愫勒于石、存于心,念兹在兹,恒久流传。

        在异地重建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中滩堡村,一块“感恩党中央,感恩广东援建”的汉白玉石碑立在村口。汶川地震中,中滩堡村遇难137人,受伤800余人,倒塌房屋1800余间。重建三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地的支援帮助下,中滩堡村重建住房348套,修建了配套的生活设施。村民们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而且过上了好日子。在广元市利州区南河坝石马社区,居民们为震后修缮一新的巷子取名为“感恩巷”、“知恩巷”、“报恩巷”;在彭州市石室白马中学,师生为援建队伍绘制出感恩长卷,还在校园里建起一座“感恩亭”;上海世博会四川馆内特别设置的“感恩墙”更是让络绎不绝的国内外参观者动容……

        灾区群众将感恩的情愫内化于心,更将其外化于行,转变成精诚无私的爱心反馈、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和灾后重建的有力实践。

        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在2011年山东大旱灾出现后,四川第一时间派出由公安消防官兵、医护人员、民兵应急救援大队、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救援队伍火速驰援灾区。在崇州树德怀远中学和彭州白鹿镇小学等许多灾后重建学校,记者看到写满张张红纸的向玉树地震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的师生名单,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将很少的零花钱也捐献出来。

        记者沿映汶公路沿线采访,汶川县七一绵虒小学墙体上“知恩于行,感恩于心”的大红标语闯入眼帘;漫步于汶川县城中,道路两侧“见证重建奇迹,感悟大爱崛起”的宣传牌一路相伴;行走在映秀新城的青石板路上,家家户户门上新贴的对联让人注目流连:“血脉能创造奇迹,大爱会迸发力量”,“应对灾难生死不惧身处困难自信不屈,重建家园铭恩奋进谋划发展信心百倍”……站在汶川县城的中心广场上,威州镇年轻的副镇长靳福超激动地对记者说,广州市的援建者不仅帮他们盖起了结实的新房,还建设了汶川县体育馆和三个地震避难场所,学校和医院设备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老百姓都念他们好,待他们就像自家亲人一样。“我们要将这份感恩之情转化为奋发有为的动力,带领群众经营好未来的生产生活。”

        地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干部群众以刚毅坚卓、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精神,“原地起立,发展起跳”,用不到三年时间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灾后重建的奇迹和加快发展的奇迹

        巴蜀大地历来不乏刚毅坚卓、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精神。

        诞生于川的大禹和蜀郡太守李冰直面汤汤洪水、峻崖险阻,以攻坚克难的巨大勇气治理水患、造福一方;四川眉州人苏轼著文对负重自强精神称颂有加,“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三年前的那场特大地震,又让这种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喷薄激荡。面对地震造成的累累废墟,四川人清醒地意识到,灾后重建的主体是四川,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四川举全省之力,借各方支援迎难而上,提出“原地起立,发展起跳”的重建战略,带领广大群众首次打破“先恢复、后发展”梯次重建的常规模式,创造性地形成“恢复与发展相融合”同步重建的新型模式“四川模式”,用不到三年时间就创造了抗震救灾奇迹、灾后重建奇迹和加快发展奇迹。

        地震发生后,广元市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在屋外贴出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被网友称为“灾区最动人标语”。来此考察的温家宝总理被标语吸引,对随行干部说:“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2008年7月,残疾村民石光武带领全家冒着频发的余震开始重建住房。去年,老石的女儿、儿媳外出打工,儿子在家跑运输,自己则经营起小店,家里还种了2亩有机茶,全家收入每月达到3000多元。在灾区,像老石这样自力更生,重建幸福生活的家庭不胜枚举。

        “5·12”地震不久,记者曾在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采访。当时,村里的10座小电站、2座矿场和608户村民住房瞬间被夷为平地。可是,双目失明的老书记贾正方斩钉截铁地说,“山崩地裂家园毁了,但宝山精神不灭。今后五年,我们要团结一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重建一个新宝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这样称赞宝山村人:他们从来不喊困难,从来不怕困难,有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如今,震后重生的宝山集团已在越南成立了4家公司,开发铅锌矿山3座,铜矿山2座。在云南生河口县的进出口公司也已成立,形成了采矿、选矿、冶炼和销售完整的产业链。一个新宝山重新站立起来!

        地上的瓦砾还没有清理干净,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就响亮地喊出“躺下去是灾民,站起来是巨人”,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震后两年,东汽就成功兑现了“两年内建成新东汽”的郑重承诺,以超乎常规的“东汽速度”,不仅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而且以惊人的效率让通用、三菱等世界同行感叹不已,创造了令人赞叹的“东方奇迹”。

        在地震灾区,记者耳闻目睹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事例,它们虽极为平凡却折射出灾区群众坚定不屈的精神品格和重建家园的豪迈之情。

        地震之后,青川北井坝变电所临时居民安置点,受灾群众打出了“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标语;在受灾比较严重的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村民们不仅谢绝了上级下拨的救灾款,还主动向重灾区捐款。

        记者在崇州市街子古镇里遇到了60岁的村民刘忠民。他告诉记者,地震时,家的楼梯下沉了十几公分,直到现在还在用木桩顶着倾斜的部分墙体。即便是这样,在地震发生后1年间,政府每天补贴的10元钱他一分都没要。现在,他精心经营着一个洗车店,加上儿子在外赚的钱,可以应付一家7口人的生活。“我们不能给政府添麻烦,我们要靠自力更生过上美好的生活!”

        彭州市白鹿镇水观村的高崇琼震前经营农家乐,所幸的是房舍没有倒塌。2009年,为配合村里的整体风貌规划改造,她和乡亲们毫无怨言地从新建的楼房再次搬进临时板房。站在重新开放的农家乐门前,她诚恳地对记者说:“政府抗震救灾投入很大,我们自己有手有脚,怎么能一直靠政府养着?”

        三年前,奔赴灾区的记者真切地感受到群众不等不靠的精神面貌,情不自禁发出“人在青山在”的感慨;三年后,记者重返灾区,看到这里已是一番“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象,灾区不仅生活环境得到巨大改善,而且精神面貌更加蓬勃向上,不由得再次慨叹:“脚力尽时山更美”!(本报记者 余长安  刘 军  贾 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