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0日 星期二

    两岸学者探讨社会福利模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0日 11版)

        为建立两岸社会福利学术交流平台,近日,财团法人中华文化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以“社会福利模式——从传承到创新”为主题,在北京联合主办了“2011两岸社会福利学术论坛”。与会的两岸专家学者分别就“社会福利思想与体制”、“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福利政策与法令制度”以及“公民社会与非盈利组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法学部副主任景天魁和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兼任教授詹火生分别以“社情人情与福利模式——对中国大陆社会福利模式探索历程的反思”和“一甲子以来台湾社会福利政策的演变——从理念政策到制度实践”为题作了主题发言。景天魁研究员认为,一个好的福利模式应该是最适合它所面对的人群特点的模式,社会福利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经济为本,也不是以福利为本;不是福利越多越好,而是越适合人的需要越好。景天魁据此提出了四个“适”的评价标准:适度性——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否则难以持续;适应性——要适应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社会情势;适用性——要适合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适当性——要适合人伦、人情,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詹火生教授回顾了1945年以来社会福利政策在台湾的演变,探讨了影响政策演变的关键因素,以及台湾的政策发展对大陆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可资参考之处。

        东吴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蔡汉贤教授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福利思想,认为要想求得福利模式可长可久,一方面需要吸收国际之长,另一方面更需要以自我文化为主流,援采中华传统福利理念。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彭华民指出,中国长时期的补缺型社会福利制度与其社会成员需要未能满足的特征说明了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构建的必要性,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主要内容是社会需要将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目标定位最基本的方式,即满足社会成员多元需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就是“消费状态”最佳的社会,即社会消费水平、消费的平等性、消费的安全性三个指标都达到极致。福利的本质就是消费,所谓福利社会或福利国家,就是通过政府实现更加平等的消费,减少利伯维尔场竞争导致的过大消费差距。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古允文教授介绍了经济与福利的两难争议,以及建立在这些争议基础上的台湾经济和福利政策的演变,并指出,当我们能在思维上彻底地超越过去的两难时,社会政策便不再仅是福利议题,而是广义的经济政策,甚至是国家发展政策的一环。一个有效的福利体系,必须透过制度化的方式将幸运者与不幸者、生产者与依赖者、年轻者与年老者紧密凝聚在一起,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石。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周月清教授介绍了台湾身心障碍福利政策的变迁与内容。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介绍了大陆的社会福利在城乡关系上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并从理论、政策和实践三个层面讨论了社会福利的普遍主义原则、选择性原则和多样的供给机制。(房莉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