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9日 星期一

    教材也要创新

    作者:王文革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9日 16版)

        高校教材本是一门课程最基本、最稳定、最权威、最系统知识的生动呈现,是老师上课、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路径。然而,世易时移,在当下的高校教学中教材风光不再,几成“鸡肋”,多少让人有些感叹唏嘘。

        当前高校教材编写出版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现在每一门课都有着多种教材,有的甚至达到成十上百种。这些教材中不乏精品,但也存在着临时拼凑、缺乏深度、没有新意、属于“编纂”的现象。导致教材泛滥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追求。为了讲效益、赶进度,出版社在作者选择、质量把关等方面不得不放松要求;即便是一些名家主编的教材,也出现质量难保的现象。作者为了配合出版需要将专著摇身变为教材、把讲义拼合成教材甚至东抄西凑而“撺”出教材的情况也非个别情况。这样就催生出教材编写、出版“不好不坏,又多又快”的现象。这些教材进入教学环节,既坏了学生胃口,也遮蔽了优质教材的推广使用。

        有一个流传甚久的说法:一流学者提问题,二流学者做回答,三流学者编概论(教材)。这个说法也许是各高校重专著论文、轻教材的考核导向的一个依据。提出问题、做出回答,确实属于一种创新性研究;但不能因为概论、教材是对本课程或学科的知识体系化就否认其创新的价值。教材的编写要不断吸收课程、学科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教学需要,要适合读者对象,融入教学规律,凝聚教学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向着学科前沿进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概论、教材的编写也是一个艰难的创新和再创新的活动;教材要编出新意、编出创意,难度也并不比专著低。但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业绩考核导向则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编写的重视不够、动力不大、投入不足;这实际也就成了教材的先天不足。

        编写理念的滞后、缺乏创新是导致教材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内在原因。即便是一些比较好的教材,也存在严谨有余、活泼不足,守成有余、创新不足,体系有余、开放不足,传授有余、互动不足等等现象。好端端的一本教材,不能给人以亲近亲切之感,实在是教材本身的遗憾。教材为什么不能活泼一些、可爱一点呢?!现有的教材普遍存在不重视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的现象。编者只注重已有知识的整合梳理,满足于一个自足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且用不容置疑的方式将这个课程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却不注重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培养学生对课程或学科的爱好;这样的教材,不能很好地发挥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其地位也就可想而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